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临床表现】
接触疫水数十分钟内在接触部位发生刺痒,尤以四肢末端常见。随即在尾蚴侵入部位出现红色针尖大小的斑疹或斑丘疹,可融合成大片状或风团块。皮疹周边红肿,奇痒,并逐渐加剧,常在夜间睡眠时为甚。搔痒后每造成皮肤破溃糜烂感染。少数人有发热、淋巴结肿痛。症状以接触疫水后3~4天最明显,1周后消退。如重复感染症状一般较初次感染为重。且出疹迅速、皮疹大,伴剧痒,消退亦缓慢。
【发病机制】
血吸虫尾蚴初次大量侵入表皮,也可进入真皮,尾蚴分泌代谢产物和尾蚴死亡后裂解产物具有强烈的抗原性,引起速发型变态反应,致皮肤生发层细胞溶解、细胞浸润,毛囊、皮脂腺周围水肿,表皮出现小水泡、泡内有淋巴细胞、嗜酸粒细胞浸润,水泡表皮坏死脱落。如继发感染可形成表皮脓肿。如再次重复感染,免疫反应更强烈,局部皮损出现更早且剧烈。
血吸虫尾蚴皮炎>皮炎在世界各地分布广泛,北起北美的阿拉斯加,南至南美的阿根廷、澳大利亚、非洲南部。国内北起黑龙江,南至广东、东自华东沿海、西迄新疆,均有稻田皮炎>皮炎患者。本病传染源为感染毛毕吸虫或鸟毕吸虫的家鸭、野鸭、鹅等禽类或水牛、羊等和兽犬。成虫寄生在上述动物的门静脉和肠系膜静脉内,虫卵随粪便排入水田及水域内,毛蚴在椎实螺内发育为感染性的尾蚴逸入水中多漂浮于水面,当人进入稻田劳动或下水游泳、捕鱼虾等作业时,尾蚴使人感染而致皮炎>皮炎。一般在育稻秧苗田劳动感染率最高。
凡下疫水后人与血吸虫尾蚴接触后均可发病,青壮年农民发病率最高。
【流行特征】
【病因】
血吸虫尾蚴皮炎>皮炎是由寄生于哺乳动物、禽类及鸟类的裂体科血吸虫的尾蚴引起所致。
【概述】
血吸虫尾蚴皮炎>皮炎(schistosome cercarial dermatitis)是裂体科血吸虫的尾蚴侵入人的皮肤引起的皮肤炎症反应,又称游泳者搔痒症(swimmersitch),俗称"鸭怪"等为我国稻田皮炎>皮炎的主要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