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脑梗塞是一种缺血性脑血管病,其发病率及死亡率在脑血管病变中均占到首位,主要有脑动脉闭塞性脑梗塞,腔隙性脑梗塞和脑栓塞。其中脑血管闭塞性以大脑中动脉闭塞最为常见。按照病程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脑梗塞。多见于50-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合并有高血压、动脉硬化、高血脂、糖尿病及风心病患者。常于休息或睡眠时发病。
脉致密征对CT脑梗塞诊断早期的价值探讨脑梗塞是一种缺血性脑血管病,其发病率在脑血管病变中均占到首位,主要有脑动脉闭塞性脑梗塞,腔隙性脑梗塞和脑栓塞。其中脑血管闭塞性又以大脑中动脉闭塞最为常见。如能早期发现并采取有效的动或静脉溶栓治疗对于病情的改善和预后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认识和探索早期脑梗塞在CT上的表现很有必要。
HMCAS为MCA闭塞的标志性影像学特征,而早期CT诊断一侧HMCSA,要除外假阳性和假阴性。假阳性一般出现于脑动脉硬化中。如果两侧MCA密度都增高或一侧稍高于对侧,而临床无任何提示性的症状,应多考虑为脑动脉硬化,CT 表现为大脑中动脉高于相邻额叶及颞叶,于鞍上池层,沿额叶、颞叶交界处自鞍旁向外行走,正常青年人显示率极低,老年人、特别是高血压患者显示率较高,呈“细眉” 状,表现为连续的长条状或分节状,边缘柔和的稍高密度影。一般表现为双侧大脑中动脉、基底动脉同时增高,其主要病变为血管内膜下脂质沉积、粥样斑块形成、纤维组织增生、钙质沉着,血管可有不同程度的狭窄,这是高血压患者动脉硬化之常见表现,其CT值一般在55Hu以下,临床上无神经定位异常体征。而HMCAS CT值一般都在60-80HU之间,呈僵硬的“杵杆”样。假阴性可出现在层厚10mm的病例中,因部分容积效应而改变了梗塞血管的密度,若改为3-5mm行薄层扫描常可清除。
8h-24h后又会出现血管源性脑水肿,随之缺血区内脑细胞坏死,血脑屏障(B.B.B)破坏,CT表现为该区域脑组织呈大片状边界不清的低密度改变,并有轻度的占位效应,脑沟消失,此时脑细胞已呈不可逆性损害
病例都采用PhilipsMX8000-D型螺旋CT行常规CT扫描。以OML为基线,层厚5mm,层距5mm仰卧位断层扫描,从颅底至颅顶连续24层横断面扫描,常规摄脑组织窗观察。部分病例因诊断需要行增强扫描,从肘部静脉经高压注射器注射碘海醇80ml,速率为2.4ml/s,于注药32s、36s分别进行扫描,并测量病灶的强化程度。初次CT扫描均在发病后1-7h,复查时间为发病后24-36h。并测量了动脉致密征的CT值
1-7天之间B.B.B严重破坏,吞噬细胞增多,髓鞘脱失,CT表现为该区呈更低密度改变,占位效应更为明显,甚至出现脑疝
结论认为两侧大脑中动脉密度增高,是动脉硬化的脑动脉表现,同时还应观察基底动脉的密度改变,而一侧大脑中动脉密度增高(MCAHS),常是该血管内梗塞的较特异性征象,结合临床典型表现基本可作出明确诊断。有资料表明,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诊断脑梗塞的敏感性为78%,特异性达93%;;另有文献报道其敏感性为71.1%,特异性为100%。但本组阳性病例 CT 显示一侧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MCAHS )诊断脑梗塞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达80%。因此,一侧HMCSA诊断早期脑梗塞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值得进一步研究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