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妇科 骨科 耳鼻喉 肛肠 泌尿 不孕不育 皮肤病 口腔 肿瘤 糖尿病 眼病 性病 肝病 心血管 更多
中医网
您的位置:首页 > 疾病大全 > 内科外科 > 肝病 > 肝纤维化 > 正文

肝纤维化细胞外基质的组成


注意阅读时间,健康用眼! 2013-06-26   中医诊疗网  www.zlnow.com

  (2)凝血调节蛋白聚糖(thrombomodulin):由血管内皮细胞产生,其gag侧链为硫酸软骨素。可与凝血酶结合,抑制纤维蛋白原和因子v的激活,从而调节血液凝固过程。

  (1)黏连蛋白聚糖(syndecan):它是某些细胞外基质的受体,通过其gag侧链可与ⅰ、ⅲ、ⅴ型胶原、纤维连结蛋白及腱生蛋白相结合;同时还是bfgf的辅助受体(coreceptor)。其主要功能是信号传递,它可由肝组织及体外培养中的肝细胞产生。

  1.与细胞膜相关的蛋白多糖 其核心蛋白往往有跨膜功能区,有的则经其gag侧链与细胞膜相连。它们含有大量的硫酸乙酰肝素和少量的硫酸软骨素,可与细胞外基质、生长因子、细胞黏附分子(cam)及蛋白酶抑制物结合,能调节这些物质的活性。

  蛋白多糖(proteoglycan) 是一类由蛋白质作核心骨架,在n或o位上连有糖胺多糖(glycosaminoglycan;gag)侧链的大分子物质,它们与胶原一起分布于细胞外基质和基底膜上,同时也分布于细胞膜上。以前根据其糖胺多糖的不同分为硫酸乙酰肝素(heparan sulfate)、硫酸皮肤素(dermatan sulfate)、硫酸软骨素(chondroitin sulfate)及硫酸角质素(keratan sulfate)。正常肝脏中硫酸乙酰肝素含量最多,而肝纤维化时而硫酸皮肤素和硫酸软骨素的含量增加。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没有经过硫化,也无蛋白骨架,但通常也与蛋白多糖一起被描述。近年倾向于根据其糖核心蛋白不同进行分类:

  (三)蛋白多糖

  7.玻连接蛋白(vitronectin)  玻连接蛋白也是一种细胞黏附和伸展因子,存在于血浆和ecm中,由单体和二聚体两种形式。它可以和完整素受体结合,也可以和补体及凝血过程后期的一些蛋白结合,抑制细胞溶解。在止血、细胞吞噬、组织修复及免疫应答中起保护作用。主要由肝脏合成,但血小板、巨噬细胞和平滑肌细胞也可合成。在正常肝脏中,仅在汇管区见少量玻连接蛋白染色。而在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中玻连接蛋水平降低,但肝组织中玻连接蛋沉积增多,且主要分布于纤维间隔和灶状坏死区。免疫电镜观察提示玻连接蛋由肝细胞产生。

  6.血小板反应蛋白(thrombospondin;tsp)  血小板反应蛋白为一基因家族,已发现了至少5种tsp,tsp1、2由3条相同的链经二硫键连接而成,tsp3、4、5由5条相同的条链经二硫键连接而成,呈扁椭圆形的“流星锤”样。最早发现于血小板的颗粒内,在血小板激活时释放出来。后发现许多增殖中的细胞也产生tsp,包括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tsp分子中有许多结合位点,包括细胞表面,钙离子,纤维连接蛋白,层连蛋白,ⅰ、ⅴ型胶原,以及纤维蛋白原、纤溶酶原等。tsp对细胞增殖有轻度刺激作用,tsp1可能是tgf-β1在体内的激活剂。缺乏tsp2的小鼠之皮肤和肌腱发脆、强度降低,说明它对于胶原纤维的形成起重要作用。jbkgf和bfgf及血清可以促进tsp的表达。对于肿瘤生长的作用,目前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即促进和抑制肿瘤。

  5.富含半胱氨酸的酸性分泌性蛋白(secreted protein,acidic and rich in cysteine;sparc)  曾因最早发现于骨组织中而又称骨黏连蛋白(osteonectin);因其分子量为40000且可由小鼠分泌基底膜性肿瘤(basement membrane-secreting tumor)产生,故又名bm40。sparc可分为4个功能区,ⅰ和ⅳ区具有结合钙的位点,ⅱ区与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serpin)、滤泡素抑制素(follistatin)有同源性,ⅲ区为α螺旋结构。其含量在骨组织与血小板及成纤维细胞中较高。nortliern blot结果表明现在人、大鼠和小鼠肝硬化肝组织中sparc mrna水平较相应正常肝组织明显升高,且随肝纤维化的消长而同步变化,组织原位杂交及体外细胞培养研究发现肝脏星状细胞是sparc的主要细胞来源。其功能较为复杂,包括干扰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的结合而改变细胞的形状、促进其移行,对血管增生和肿瘤转移的影响也已有许多报道。值得注意的是,它可以与血小板衍生的生长因子(jbkgf)的β链结合而抑制其活性,因而似乎能够对抗其促进星状细胞增值和激活。但是另一方面,它还可以诱导ⅰ型血浆纤维蛋白酶原激活因子的抑制物,因而可能抑制细胞外基质的降解过程。因此sparc在肝纤维化、肝硬化的发生和发展中的确切作用尚有待深入研究。

微信搜索“zhongyikong”并关注,每天体验中医之道。
友情提示,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京ICP备14033551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