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 |
(4)早期采用青霉素、庆大霉素、TMP-SMZ无效。
患儿眼结膜轻度充血。口腔黏膜充血,双颊黏膜可见数个疱疹,舌边舌尖可见绿豆大小溃疡3个,下唇内黏膜2个红色疱疹。舌质深红、苔白,根部腻黄。扁桃体Ⅱ度红肿、无脓性分泌物,齿龈未见糜烂肿胀;双颌下颈部可触及黄豆至蚕豆大淋巴结3~4个,活动度好,轻度压痛。双手掌、足底有周边红晕、小米粒至绿豆大斑丘疹及白色疱疹18个,以右足跟边及左姆指掌侧的3个绿豆大水疱较典型,疱液混浊似脓性;在臀部及肛周皮肤有5个充血性丘疱疹,尚可见数个萎陷后疱疹的残迹。颈硬有抵抗。两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率152次/分,律齐,心尖部1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腹平软,全腹无压痛,肝脏触诊右肋缘下0.5 cm,肝肺界第5肋间。各关节无红肿,膝反射未引出,跟腱反射存在,提睾反射存在,巴宾斯基征可疑,凯尔尼格征阳性。
①咽拭子涂片可见柱状上皮胞质内空泡及核破裂,及胞质内病毒侵犯的包涵体;咽培养无细菌生长,2次咽拭子分别分离出柯萨奇A16型病毒及3型腺病毒。②急性期脑脊液明显异常,蛋白(+),1~5管糖(+),无色透明,白细胞增多,但细胞数不如细菌性脑膜炎高。③恢复期与急性期比较:柯萨奇A16型抗体滴度高出4倍以上,3型腺病毒变化不大。④脑电图轻度异常,随病情好转而逐渐复常。
(2)以口腔炎症、溃疡及手、足、臀水疱疹为主要征象,并有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具体临床表现包括:
手足口病多由柯萨奇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EV71)引起。二者具有下列共性:①对乙醚、乙醇、来苏尔有抵抗力,不能被胃酸、胆汁杀灭,能耐低温,在非洁净水中可长期存活,但对游离氯、高锰酸钾等氧化剂甚敏感,对热、干燥和紫外线也较敏感;②在人类肠道内呈暂居性;③在组织培养中可引起特殊细胞病变;④不仅通过粪-口传播,而且均可通过唾液、飞沫、气溶胶和苍蝇污染的食品传染;⑤感染该两种病毒而显性发病者主要是儿童;⑥四季均可发病,流行期间绝大多数人群为隐性感染或症状体征极轻微;⑦尚无特效抗病毒药和疫苗。
关键词:手足口病 诊治作者:王永怡 解放军三0二医院患儿,男,3岁,北京籍。5月29日出现低热37.6℃,双手掌、足底发现红色米粒大的斑丘疹及针尖样小出血点十数个,个别丘疹顶端有水疱。诉口腔内痛,拒绝进食;偶打喷嚏,无咳嗽、流涎或恶心。 5月30日突然高热40℃,伴阵发性头痛,交替出现昏睡和烦躁,不时呻吟哭叫。服抗病毒药、退热药时恶心,相继呕吐4次,均系胃内容物,非喷射状;随高热,手足肛臀部可见新疹出现,头痛剧烈,吐后颈项僵硬。
点评本例中,手足口病合并脑膜脑炎的诊断及时,获得早期治疗,并注意了早期采集送检咽、便、脑脊液标本,为改善预后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实验室检查:
(2)鉴别诊断:发病早期须与其他发疹性传染病相鉴别。
实验室检查咽拭子病毒分离:5月30日,柯萨奇A16型病毒(+);6月1日,腺病毒3型(+)。6月2日脑脊液常规较入院时有明显改善,脑脊液病毒培养2次阴性。血自身中和抗体:5月31日,柯萨奇A16型为1:4,6月9日为1:16;3型腺病毒抗体,急性期与恢复期都是1:8;鼻咽拭子涂片NEU(+),LYM(+),个别柱状上皮细胞内可见包涵体。血玫瑰花结试验38%,植物血凝素试验63%。脑电图:轻度异常,药物性快波。6月8日复查脑电图属边缘状态(基本正常)。
入院查体T 38.9℃,P 152次/分,R 30次/分,BP 90/60 mmHg。
该患儿咽培养无细菌生长,却于5月30日及6月1日分离到两株病毒,即柯萨奇A16型病毒,且其双份血清中和抗体效价增高4倍以上,所以确定为本例手足口病合并脑膜脑炎的病原。而3型腺病毒虽为阳性,但无恢复期血清高滴度阳性抗体的支持,所以只能判定为咽部带毒状态。
患儿发生高热、头痛、呕吐、昏睡与烦躁交替,惊厥时应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和乙型脑炎相鉴别。
诊断及其依据(1)诊断:流行病学史、临床特点和实验室结果都支持手足口病诊断;咽培养柯萨奇A16病毒阳性,自身中和抗体效价增高4倍以上,符合病原学诊断标准。
在某医院查末稍血:WBC 13.2×109/L,NEU 0.64;腰穿脑脊液为无色透明,细胞总数536×106/L,白细胞数156×106/L,多核0.92,单核0.08,潘氏试验(+),1~5管糖(+),蛋白0.78 g/L,糖3.9 mmol/L,氯化物127 mmol/L。考虑到患儿所在幼儿园内近期接连有儿童发生手足口病,诊断为手足口病合并脑膜脑炎。给予输注青霉素120万U加糖盐水2次/日,并应用庆大霉素、板蓝根、TMP-SMZ、中药及理化降温等综合措施。经上述处理后,患儿体温降至37.8℃,精神异常兴奋,不肯进食,后用水合氯醛及安痛定使患儿入睡。入睡后患儿四肢不时惊动、抽搐,每次抽搐3~5秒,反复发生20余次,颈背出汗,肢体抽动时无头后仰、眼球上翻、口吐白沫等癫痫样发作表现。抽搐体征在苏醒后可自行解除。患儿病后4天无大便,尿稍黄。5月31日中午体温39.8℃,病情无改善而转住解放军三0二医院。
①起病急,发热最高达40.1℃,无明显上呼吸道症状,伴厌食、口腔痛,口颊黏膜、舌边尖小疱疹及破溃后溃疡。②患儿皮疹主要分布在双手掌、双足底、肛门及臀部,初为红色斑丘疹,后转为小疱疹,小米粒至绿豆大,由十数个随高热增至二十多个,约经4天左右逐渐吸收干燥后不留瘢痕,无色素沉着。③有高热、头痛、呕吐,昏睡、烦躁交替及抽搐等症状,脑膜刺激征阳性及锥体束征可疑。
治疗方面,未确定病原之前,酌情使用抗生素是可以接受的,而临床确诊后未再用抗生素,是完全正确的。使用利巴韦林含片,对已定位于脑颅引发脑膜脑炎的病毒,其疗效尚不确定。小牛胸腺素直接对抗病毒的效果不肯定。
诊断思路病例特点(1)入托男幼儿,3岁,与该幼儿园正在流行的手足口病患儿有密切生活接触史。
①水痘:皮疹呈向心性分布,颜面躯干多见,四肢少见,手足偶见,口腔中常无水痘疹或溃疡。病原可分离出水痘-带状疱疹病毒。②疱疹性咽峡炎:仅于口腔咽弓、腭垂、软腭、扁桃体上见红肿样丘疹、疱疹出血点及溃疡,吞咽时疼痛加剧。疱疹极少出现在颊黏膜,舌尖或口唇内,手、足底更罕见皮疹;柯萨奇A16型偶可引起该病。③传染性红斑:皮疹形态多样,全身各部位均可见,红斑对称分布在鼻两侧,稍似蝶翅,面颊红肿称“掌拍颊”,眼和嘴唇常被侵及。常伴早期骨髓功能障碍性贫血、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肝功能异常及急性关节炎等全身征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