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 |
(2)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acquired aplastic anemia)是小儿时期较多见的贫血之一,此类贫血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但以儿童和青春期较多见。一般无性别差异,继发于肝炎的病例则男性较多。
起病多缓慢。常因出现皮下瘀点、瘀斑或鼻衄方引起注意。症状的轻重视贫血的程度和病情发展的速度而异。常见的贫血症状为苍白、疲倦和气促等。由于粒细胞减少而反复发生口腔粘膜溃疡、坏死性口炎及咽峡炎,甚至并发败血症,虽应用抗生素也很难控制。病情进展,出血症状逐渐加重,甚至出现便血和尿血。肝脾和淋巴结一般不肿大,但在反复输血后可出现轻度肝脾肿大。
起病急的,病程较短,出血与感染迅速进展。慢性病例病情常起状,迁延数年,在缓解期贫血与出血可不明显。
诊断
再生障碍性贫血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对于典型病例诊断并不困难。
先天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有多发性畸形,易与获得性再障区别,但需与伴畸形的先天性纯红细胞及伴有骨缺损的血小板减少症鉴别。
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对于只有一二种血细胞减少或骨髓中存在残留的生血岛的病例,只凭一次骨髓穿刺很难确诊。相反地若骨髓穿刺不满意,标本中混有较多的血液时,骨髓涂片中细胞也很少,可能误诊为再障,但这种骨髓标本脂肪滴不多,非造血细胞也不增多。以上两种情况都应进行多部位骨髓穿刺,必要时作骨髓活检。
主要排除白血病,因小儿白血病常出现全血细胞减少,周围血象若不出现幼稚细胞,则主要靠骨髓穿刺鉴别。对于骨髓增生较好、有脾脏肿大的,应排除恶性淋巴瘤和脾功能亢进,这两类痢疾网织红细胞常增高,多次骨髓穿刺皆呈增生性骨髓。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可出现全血减少,反复检尿可出现血红蛋白尿,网织红细胞虽可明显减低,但波动较大。
辅助检查
血象变化可出现1.5~22岁平均约在6~8岁之间,男多于女,常因出血而引起注意。无论有无出血,贫血多为主要表现,红细胞为大细胞正色素性,伴有核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由于病情进展较慢,骨髓的变化与后天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相似。起病时多无骨髓衰竭的改变,甚至可见红系增生和巨幼烃;此后骨髓显示脂肪增多,增生明显低下,仅见分散的生血岛。血红蛋白F多增至5%~15%,也可见G-6PD减低。
染色体检查,数目多无变化,但可见较多的染色体断裂、部分互相易位、环状或多着丝点等畸形。皮肤或纤维细胞培养也有同样变化。约25%患者有肾脏畸形,如马蹄肾或一侧肾缺如。骨髓培养,显示红系与粒系祖细胞增生低下。
治疗措施
先天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
与一般再障相同。皮质激素与睾丸酮联合应用可使血象好转,骨髓也可出现增生现象。但停药后易复发,必须长期应用小剂量维持。严重贫血时应输浓集的红细胞。根据需要亦可输白细胞或血小板。若有配型相合的供髓者,可做骨髓移植。其5年存活率约50%,较获得性再障高。贫血缓解后,身长、体重、智力也有明显好转。
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
首先须去除病因,应仔细询问病史,追溯发病前半年内曾服用过何种药物,接触哪些化学或物理因素和发生过何种感染。立即除去可能引起骨髓损害的病因。
对再障的治疗原则是:①支持疗法,包括输红细胞、血小板和白细胞维持血液功能,发生感染时采用有效的抗生素;②采用雄激素与糖皮质类因醇等刺激骨髓造血功能的药物,促使贫血缓解;③免疫抑制剂;④骨髓移植;⑤冻存胎肝输注法。此外如适应证可考虑作脾切除手术。现将各种疗法简述如下:
⑴支持疗法:要防止外伤引起的出血,适当地进行室外活动。对于粒细胞低于500/mm3的要严格隔离。没有明显感染的病人,切不可用抗生素预防感染,以免发生菌群紊乱和真菌感染。有感染的病人应做血培养,及其他病灶如鼻咽分泌物、痰或尿培养等,以便采用相应的抗生素。杀菌类抗生素优于抑菌性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