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妇科 骨科 耳鼻喉 肛肠 泌尿 不孕不育 皮肤病 口腔 肿瘤 糖尿病 眼病 性病 肝病 心血管 更多
中医网
您的位置:首页 > 疾病大全 > 内科外科 > 心脑血管 > 脑血栓 > 正文

怎样诊断脑血栓?如何治疗


注意阅读时间,健康用眼! 2013-04-17   中医诊疗网  www.zlnow.com

  (2)大脑中动脉:大脑中动脉及其深穿支阻塞,可见到对侧完全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偏盲(称三偏综合征),如在主侧半球还可有失语、失读、失写。严重者可有颅内压增高及昏迷。皮质分支阻塞仅出现部分功能缺损的症状,偏瘫以颜面及上肢为重,视野改变常不明显。

  (3)大脑前动脉:由于前交通动脉提供侧支循环,近端阻塞时可无症状。周围分支受累时,常侵犯额叶内侧,瘫痪以下肢为主。可伴有皮质性感觉障碍及排尿障碍。深穿支阻塞,影响内囊前支,常出现对侧中枢性面瘫、舌瘫及上肢轻瘫。双侧大脑前动脉闭塞时可出现精神症状伴有双侧脑性瘫痪。

  (4)椎-基底动脉:椎-基底动脉阻塞可表现为眩晕、耳鸣、复视、构音障碍、吞咽困难、共济失调、交叉性瘫痪等。基底动脉血栓形成比较罕见。一旦发生,病情十分严重。病人四肢瘫、延髓麻痹、昏迷或表现为闭锁综合征。病人意识尚存,但由于四肢、两侧面瘫和延髓麻痹,只能依靠眼球上下运动表达自己的意识活动。病变主要在桥脑基底部。

  (5)小脑后下动脉:实际上常为椎动脉闭塞所致。血栓形成后,延髓背外侧梗死。临床表现为突然眩晕,伴有恶心、呕吐、吞咽困难、声音嘶哑,同侧颈交感神经麻痹,面部浅感觉减退和肢体共济失调,对侧轻偏瘫和浅感觉减退,称为延髓外侧综合征(Wallenberg综合征)。

  (6)大脑后动脉:大脑后动脉阻塞临床表现为顶枕综合征。偏盲和一过性视力障碍如黑蒙等相当多见,还可有体象障碍、失认、失用等。如侵及深穿支还伴有丘脑综合征,有偏身感觉障碍及锥体外系症状。
  西医治疗 本病应根据预防为主的原则.加强对动脉硬化、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症的防治。凡已发生脑动脉硬化的病人,则需防止血压急骤降低、脑血流缓慢、血粘度增加和血液凝固性增高的各种因素。

  治疗措施对已经发生脑血栓形成的病人,应采取以下治疗措施:

  (1)急性期需卧床休息,加强护理。应特别注意调整血压使其不可过高或过低,影响局部脑血流量。必要时应吸氧、补液。昏迷病人应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吸痰。

  (2)右旋糖酥40或706代血浆静脉滴注,可以稀释血液,改善脑循环。每日1次250—500ml,7—10d为一疗程。

  (3)对脑血管扩张剂的应用,仍有不同看法。一般认为疗效不肯定。或仅用于恢复期。常用的药物包括:罂粟碱30—90mg静脉滴注,以及服用氟桂嗪、肉桂嗪、尼莫地平、培他定等。

  (4)抗凝治疗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防治有一定效益。对短暂脑缺血发作和进展型脑梗死病人,有防止病情进展,减少发作的作用。对完全性中风作用不大。但凡有出血倾向、溃疡病史、严重高血压、肝肾疾患和年龄过大者忌用。

  (5)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对预防短暂脑缺血发作和血栓进一步扩展和复发有帮助。常用的药物包括阿司匹林25mg口服每日1—2片,双嘧达莫(潘生丁)25—50mg每日3次等。

  (6)高压氧治疗,高压氧舱内用202.6kPa(2个大气压)作吸氧治疗,对部分病人似有一定疗效,但不肯定。

  (7)外科手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近年来有较大进展。对颅外动脉狭窄和阻塞的病人,采用血栓内膜剥离术或搭桥手术,有一定疗效,特别对预防TIA和脑梗死有帮助。

  (8)中医及针灸治疗。传统医学对治疗中风,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活血化瘀剂的应用,针灸在恢复期治疗瘫痪均有一定疗效。

康复 脑血栓形成后的康复医疗应在生命现象稳定时早期开始。

  (1)急性期康复:目的主要在预防卧床引起的肺炎、褥疮、静脉血栓形成等全身性合并症,预防关节挛缩强直,特别是肩内收挛缩与足下垂。此期康复医疗方法主要是①维持良好体位,置四肢于功能位,并定期翻身。②一周后可开始对罹患肢体按摩和轻柔的被动运动。③病情稳定,病人清醒时作卧床保健操,主要由健侧肢体轻松的主动运动和呼吸运动组成。④患肢出现主动运动时开始作助力运动及主动运动练习。患肢髓、膝伸展肌力达3级时,如全身情况许可,可开始练习起床活动。
微信搜索“zhongyikong”并关注,每天体验中医之道。
友情提示,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京ICP备14033551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