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病名定义
脑血栓形成系由于血栓形成使颅内或颅外动脉管腔狭窄或闭塞,导致其供血区脑局部缺血、缺氧、梗死,引起局限性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又称血栓性脑梗死。
西医病因 脑血栓形成最常见的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和
高血压。
季节 地区
人群 脑血栓形成多见于50—60岁以上患有动脉硬化的中、老年人。男性稍多于女性。
强度与传播
发病率
发病机理 动脉粥样硬化多侵犯较大和中等管径的动脉。其好发部位为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的虹吸部和椎动脉、基底动脉中下段等。20%—30%的血栓形成发生于颈部的较大动脉。病变部位动脉内膜增生,胆固醇沉积于动脉壁,有时钙化,常可导致管腔狭窄。如该动脉远端部分有充分的侧支循环供应,能保持正常的血流量,可不出现临床症状。当合并心力衰竭、心肌损害、
心律失常、
休克、失血及过度疲劳等,或睡眠时,由于血压下降,血流缓慢,血粘度增加及血液凝固性异常,则易发生血栓形成。其他引起脑血栓形成的原因有各种脑动脉炎、头颈部外伤、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镰状细胞
贫血等。年轻病人脑血栓形成则以结缔组织疾病、先天性心血管发育异常以及各种脑动脉炎引起者较多见,偶亦可由于脑动脉硬化引起。
西医诊断标准 之一、1986年中华医学会第二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第三次修订
1.常于安静状态下发病。
2.大多数无明显头痛和呕吐。
3.发病可较缓慢,多逐渐进展或呈阶段性进行,多与脑动脉粥样硬化有关,也可见于动脉炎、血液病等。
4.一般发病后1~2天内意识清楚或轻度障碍。
5.有颈部动脉系统和/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症状和体征。
6.腰穿脑脊液一般不应含血。
7.鉴别诊断困难时如有条件可作CT检查。
之二、国际神经系传染病及卒中协会(1982年)
1. 具备下列1项以上神经症状或体征,且至少持续24h;①意识障碍。②视力、视野障碍。③轻瘫或偏瘫,或两侧瘫痪(尤其于脑干损害时)。④偏侧感觉障碍。⑤言语障碍。⑥吞咽困难。①运动失调。
2.脑脊液无色、透明。
3.至少可见以下1项以上辅助检查有阳性改变:①CT扫描可见提示脑水肿、
脑缺血病变的低密度区域,而无出血性改变。②脑血管造影发现1支或1支以上主干动脉高度狭窄或闭塞改变。③脑扫描提示脑梗塞而除外脑
肿瘤。
完全具备以上1、3两项(倘已行2项检查时)者,可以确诊。具备1、2及3中③项者,为高度可能。
西医诊断依据 本病诊断要点:①年龄在50岁以上患有动脉硬化、高血压、
糖尿病、
高血脂症者。②既往常有短暂脑缺血发作史。③多在安静状态下发病,在几小时到1—26内症状发展到高峰。④意识多不丧失,不伴有头痛、呕吐。⑤腰穿脑脊液压力不高,细胞数与生化基本正常。⑥眼底有动脉硬化改变,颈动脉搏动减弱,颈部或锁骨上窝听到血管杂音。⑦脑血管造影、放射性核素脑扫描、CT脑扫描、MRI等有阳性所见,支持脑梗死者。
发病 病史 症状
体征 常于安静休息或睡眠时发病。个别病人起病缓慢,在1—2周内呈阶梯式加重。神经症状、体征的发生和发展,视病变血管管腔狭窄(或闭塞)的程度和侧支供应状况而不同。临床上有时不易与可逆性脑缺血发作(RIND)区分。后者神经症状一般在24—72h开始恢复,最长可持续约3周。进展性
中风系指局限性脑缺血症状逐渐进展,呈阶梯式加重。这种情况可持续6h至数天。而完全性中风则指症状在起病后6h以内即达高峰。病情一般较重,常为完全性瘫痪,甚至昏迷。据统计,约40%脑血栓形成病人,有短暂脑缺血发作史(见“短暂脑缺血发作”条)。
脑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常因病变部位不同而异。
(1)颈内动脉:颈内动脉阻塞临床症状常与大脑中动脉阻塞相似,有的尚伴有精神症状或单眼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