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高血压的症状有哪些?
? 大多数高血压病人早期没有什么明显的症状。
? 有的病人可有头痛、头晕、心悸、眼花和乏力等表现。
? 如在早期不能有效地控制血压,就有可能引发脑中风、冠心病和肾功能衰竭等疾病。
? 不是没有高血压症状就没有高血压。
有的病人即使血压很高,也不会感到身体不适。
因此,有许多病人不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压。
? 专家中医诊疗网建议:对35岁以上的人,应定期测量血压,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
? 什么是血压?
? 血压是指血液在血管内流动,对血管壁产生的侧压力。用血压计在肱动脉上测得的数值来表示,以毫米汞柱(mmHg)为单位。
? 血压维持在一定的水平,就能保证人的主要器官如脑、心、肝、肾等的血液供应,使它们能顺利完成各自的工作。
? 正常人的血压呈明显的昼夜波动性,即夜间(凌晨2时)血压最低,晨起活动后迅速上升,在上午6~10点和下午4~8点各有一高峰,继之缓慢下降。并随人的心理状态、情绪、睡眠、时间、季节、气温和环境的变化以及测是血压的部位、体位的不同而变化。日常生活中失眠、疲劳、吸烟、饮酒和饮咖啡等都会影响血压的变化。
? 健康人双侧肱动脉血压可不相等,二者之差可达10~20mmHg,一般以右上肢肱动脉血压为准。
? 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昼夜变化情况也和正常人相似,但总的水平较高,波动幅度较大。在活动、饱食、情绪激动、精神紧张或寒冷等状态下血压都会升高。
? 30岁以下的正常人应至少每年测血压一次;超过40岁者每3~6个月应测量一次血压;多次血压超过130/85mmHg者除应在医生指导下改变行为和生活方式外,更应每月监测血压,掌握血压变动趋势,适时采取对策。
? 服药治疗的高血压患者应该监测降压药作用最弱时点的血压(如晨起后血压)、最强时点的血压(如傍晚血压)和临睡前血压。一日多次服药者还要测量服药前的血压,其他时间的血压可以根据需要随时测量。
血压控制平稳者最好每日监测晨起后和临睡前的血压。
测血压时有何注意事项?
? 测压前应安静休息15~30分钟,排空膀胱,不饮酒、茶、咖啡,不抽烟,环境安静,温度适当,避免剧烈运动、紧张、劳累、焦虑、疼痛。
? 测压时应将上臂、血压计的零点和心脏的位置三者置于同一水平,坐位时手臂伸直、外展45℃,手掌向上,不要握拳。
? 上臂必须裸露或仅着内衣。如果穿的过多,上臂衣袖束的过紧,则测得的血压不准确或者听不清搏动音,血压读数常偏高。
? 首次就诊发现血压升高者要测双侧上肢血压,并记录。以后可固定测量血压值较高一侧的上肢臂压。(一般以右臂为准)
? 单次偶测血压不能反映被测者真实的血压水平,更不能据此确诊为高血压。至少有3次不同日的偶测血压超过正常者方可确诊为高血压。
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是什么?
? 理想血压:120 mmHg/80 mmHg
? 正常血压:130 mmHg/85 mmHg
? 正常高值:130-139mmHg/85-89 mmHg
? 确诊高血压:≥140 mmHg/90 mmHg
? I期高血压:140-159和/或90-99 mmHg
II期高血压:≥160 mmHg或/≥100 mmHg
? 收缩压的水平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比舒张压水平有更密切的关系。无论哪个年龄组,收缩压超过140 mmHg都会增加脑卒中、心肌梗死和肾功能衰竭的危险性和病死率。
因此,单纯收缩压增高同样必须进行降压治疗!
? 治疗目标:
一般高血压病人 ?140/90 mmHg;
合并有糖尿病或肾病患者 ?130/90 mmHg;
高血压的致病因素有哪些?
1.年龄因素:统计发现,40岁以上的人群中患高血压者比40岁以下的人高3.5倍。随年龄的增加,血管逐渐老化,血压逐渐上升。
2.职业与环境:凡注意力高度集中、过度紧张的脑力劳动者或工作环境刺激性较大者均易患高血压。(人口密度、空气污染、噪声大、高原高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