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2.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本病多见于成年女性,有长期血压升高伴以顽固性低血钾。由于肾上腺皮质增生或肿瘤分泌醛固酮增多,而引起高血压,肾脏大量排钾而发生低血钾。神经肌肉功能障碍,阵发性或持续性肌肉软弱无力或麻痹。长期大量失钾可导致肾小管空泡样变性,肾浓缩功能障碍,出现多尿、夜尿、烦渴、多饮。血钾≤33.24mmol/24h(12ug/24h),17羟类固醇正常,血浆肾素活性降低,安体舒通试验阳性,肾上腺扫描或CT检查,可发现肾上腺区占位性病变,给本病的诊断提供了客观证据。
3.皮质醇增多症 由于肾上腺皮质增生或肿瘤,分泌糖皮质激素过多,水钠潴留而致血压升高,向心性肥胖、满月脸、多毛、皮肤细薄及紫纹、血糖升高。有以下特殊表现,一般诊断不难,要确诊本病,尚需进一步证明皮质醇分泌过多或失去其正常的昼夜节律,即晨间分泌高于正常,晚上及午夜的分泌不低于正常或高于午后的分泌水平。24小时尿中17羟类固醇及17酮类固醇增多,地塞米松抑制试验及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兴奋试验阳性,部分增生型病例的X线颅骨检查可见蝶胺扩大。也可用肾周围充气造影,以辅助诊断。
(三)妊娠毒血症 发生于妊娠后期3-4个月或分娩期及产后48小时内。以高血压,水肿和蛋白尿为特征。重者抽搐、昏迷。若妊娠早期就发现血压增高,则可能是高血压病或继发性高血压合并妊娠。多有高血压病史,尿蛋白较轻,可资鉴别。但高血压病患者,在妊娠过程中,常可有高血压和尿改变的恶化,也有统计表明高血压病患者合并妊娠时,大约30%,发生妊娠毒血症,诊断时可以考虑。
(四)血管病变 先天性主动脉缩窄,多见于青少年,男性多于女性。临床表现为上肢血压高,下肢血压降低,形成反常的上高下低现象。由于下肢血供不足,可有下肢乏力、肢冷。主动脉听诊区及肩胛间部可闻血管杂音,胸部X线片可显示肋骨因受肋间侧枝循环动脉侵蚀而造成的切迹。主动脉造影可明确诊断。多发性大动脉炎是主动脉及其分枝的非特异性炎症,可致病变血管管腔狭窄。若病变波及主动脉,也可出现上肢血压高而下肢低。若病变波及肾动脉,则致肾血管性高血压,狭窄血管的相应部位,可闻血管杂音,血管造影可明确诊断。
(五)颅脑疾病 颅内肿瘤、脑炎、颅脑创伤等引起颅内压增高者,均可引起高血压,由于有神经系统的表现,一般不难诊断。
治疗
高血压病是一种慢性病,容易复发,应坚持长期合理治疗,使血压稳定于近乎正常水平,方能避免高血压对脏器的进一步损害。至于血压高到什么程度才需要治疗?用何种方法较好?对这些问题,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意见。如临界高血压,是否需要治疗?目前多数人认为,历临界高血压可产生靶器官损害,应予重视,对临界高血压患者,应追踪随访半年,观察血压变化,若血压趋于正常,则不予治疗。若血压转变为确诊高血压水平,应予治疗。对于那些仍波动于临界高血压水平者,可先用非药物。若治疗无效,再选用药物治疗。
一、一般治疗
高血压发病与中枢神经功能紊乱有关,应注意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精神紧张,防止体力过劳。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如散步、体操、太极拳、气功等。血压显著升高,症状多或有并发症的患者,应根据病情和工作性质,适当减轻工作加强休息。饮食宜清淡,少进食盐及胆固醇多的食物,多吃含钾含镁多的食物。食量以不使体重超重为度,应戒烟、避免过量饮酒。精神紧张睡眼不佳者可选用镇静剂,如安定、利眠宁、眠尔通、苯巴比妥等。
二、降压药物治疗
(一)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目前应用较多者为巯甲丙脯酸(Captopril)。作用机制,抑制血管紧张素Ⅰ向血管紧张素Ⅱ转变,抑制缓激肽的分解,抑制醛固酮的合成,减少儿茶酚胺的分泌,扩张血管,降低血压。由于醛固醇分泌减少,防止了水钠潴留。也可促进前列环素的合成,扩张血管。还有抗心律失常作用。可用于各期高血压,剂量6.25mg-25mg口服,一日三次。本品的降压作用可通过限制钠盐摄入而增强。如合并使用利尿剂,降压作用可明显增强。副作用:低热、皮疹、瘙痒、眩晕、白细胞减少,原有肾功不全者可加重肾功不全。依那普利(Enalapril,MK-421)的降压机制;降低血浆中血管紧张素Ⅱ浓度,增强缓激肽的降压作用,降低交感神经张力。特大剂量时可直接干扰交感神经介质的传递。用法5mg,口服,每日二次,可每周增加剂量一次,直到最大剂量40mg/日或有效为止。口服后1-2小时开始出现降压作用,4-6小时达最高峰。有效后逐渐减量,每天一次维持疗效。肌丙抗增压素(Saralasin)是血管紧张素Ⅱ拮抗剂,对血管紧张素Ⅱ有竞争性拮抗作用。对血管紧张素Ⅱ增高引起的高血压有降压作用,也可用于恶性高血压。对低肾素型及正常肾素型高血压,不但不降压,反而能升高血压,这是因为本品是血管紧张素Ⅱ的类似物,对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有一定的内在兴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