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二、急进型高血压 急进型高血压,也称恶性高血压,占高血压病的1%,可由缓进型突然转变而来,也可起病即为恶性型,其病理特征是全身细小动脉,尤其是肾脏的细小动脉的变化,以纤维素性坏死为主并有显著内膜增厚,导致增殖性内膜炎。这种改变的病理基础是血压升高。恶性高血压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但以30-40岁为最多见。血压明显升高,舒张压多在17.3Kpa(130mmHg)以上,有乏力,口渴、多尿等症状。视力迅速减退,眼底有视网膜出血及渗出,常有双侧视神经乳头水肿。迅速出现蛋白尿,血尿及肾功能不全。也可发生心力衰竭,高血压脑病和高血压危象,病程进展迅速多死于尿毒症。恶性高血压的诊断,可分为两组:A组应具备四个条件,①舒张压持续在17.3Kpa(130mmHg)以上。②眼底改变四级。③急剧进展的肾功能障碍(在六个月发展到肾功衰竭)。④血压及肾功恶化的同时,大多有脑部症状及心力衰竭。B组①舒张压16Kpa(120-130mmHg)。②眼底三级。③肾功能障碍。其余条件同A组。
高血压病分期
第一期 血压达确诊高血压水平,临床无心、脑、肾损害征象。
第二期 血压达确诊高血压水平,并有下列一项者①体检、X线、心电图或超声心动图示左心室扩大。②眼底检查,眼底动脉普遍或局部狭窄。③蛋白尿或血浆肌酐浓度轻度增高。
第三期 血压达确诊高血压水平,并有下列一项者;①脑出血或高血压脑病。②心力衰竭。③肾功能衰竭。④眼底出血或渗出,伴或不伴有视神经乳头水肿。⑤心绞痛,心肌梗塞,脑血栓形成。
诊断及鉴别诊断
一、确定有无高血压 测量血压应在安静情况下进行,一般取坐位,测右上肢血压,必要时应同时测量左上 肢及下肢血压。应反复测量数次,直至血压测值相对稳定为准。舒张压应声音消失为准。若声音持续不消,可采用音值,并加以注明。有时检查者由于精神紧张或情绪激动,可能出现暂时性加压反应,血压升高应连续数日多次测血压,有两次以上血压升高,方可谓高血压。
二、鉴别高血压的原因 凡遇到高血压患者,应详细询问病史,全面系统检查,以排除症状性高血压。
(一)肾脏疾病 肾脏疾病引起的高血压,称肾性高血压。是症状性高血压中最常见的一种,其中包括肾实质病变及肾动脉狭窄。
1.肾实质病变 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多囊肾、肾结核、肾结石等造成肾损害,引起肾缺血,导致高血压。①急性肾炎多见于青少年,起病前有链球菌感染史、有水肿、血尿、蛋白尿。眼底检查可见视网膜动脉痉挛。②慢性肾炎与晚期高血压病合并肾功能损害者,有时不易鉴别,年龄较轻,有急性肾炎史或反复浮肿史, 蛋白尿出现在高血压之前,明显贫血,血浆蛋白降低,氮质血症,血压增高相对较轻等,多系慢性肾炎。③慢性肾盂肾炎,女性多见,有尿路感染史。尿中有蛋白、红细胞、脓细胞、尿细菌培养阳性,支持慢性肾盂肾炎。④多囊肾常有家族史,肾区扪及肿大肾脏,超声检查可明确诊断。
2.肾动脉狭窄 单侧或双侧,年轻人多由于大动脉炎引起的,50岁以上年长者,多系肾动脉粥样硬化,肾动脉狭窄性高血压有如下临床表现:①病史较短,②突然发生明显的高血压,或原有高血压突然加重,③无高血压家族史,④降压药物疗效不佳,⑤上腹部或腰部脊肋区可闻及血管杂音,⑥腰部外伤史,进一步检查可做静脉肾盂造影,放射性核素肾图,肾静脉肾素活性测定,确诊依靠肾动脉造影。
(二)内分泌疾病
1.嗜铬细胞瘤 90%发生在肾上腺髓质,其余发生在交感神经节及体内其它部位的嗜铬组织。由于瘤细胞分泌儿茶酚胺,可引起血压高和代谢紊乱,表现为阵发性或持续性伴阵发加重的高血压。血压升高急剧、头痛剧烈、心悸、气促、多汗、面色苍白、心动过速、血糖升高、恶心、乏力,持续数分钟或数天,发作间歇,血压可正常。血压增高期测定尿中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或其代谢产物3-甲基-4羟苦杏仁酸(VMA),如显著增高,提示嗜铬细胞瘤。血压增高期间可做酚妥拉明降压试验。用酚妥拉明5mg,葡萄糖液90ml稀释,收缩压下降超过4.66Kpa(35mmHg),舒张压下降超过3.33Kpa(25mmHg),且能维持3-5分钟者为阳性。正常人及高血压病患者,使用酚妥拉明后血压下降一般不超过4Kpa(30mmHg)。发作间歇,血压正常者,可做组织胺激发试验,用磷酸组织胺0.01-0.02mg静脉注射,如无反应,可增加剂量。注射后,每分钟测血压一次,连续15分钟。本病患者于注射后2分钟内血压即可升高。如收缩压上升大于原来水平8Kpa(60mmHg)以上,舒张压升高大于5.3Kpa(40mmHg),并持续5分钟以上者为阳性,提示有本病可能,也可做胰高血糖素试验,早晨禁食,静脉注射胰高血糖素1mg ,以后每分钟测血压一次,连续15分钟,判断标准与组织试验相同。本方法副作用少,假阳性少。静脉肾盂造影和腹膜后充气造影可显示肿瘤部位。B超检查或计算机断层扫描(CT)有确定诊断和肿瘤定位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