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2.抗肿瘤治疗无明确疗效。如外科治疗、化疗、放疗及其他治疗有效 , NCPB则应推迟。
另外,动脉夹层也是NCPB术中不可忽视的并发症[24]。有人认为针尖的原始位置在注射时发生移动,既可撕裂动脉壁又可产生内膜破口是造成夹层的原因之一 。该作者认为,肿瘤导致的解剖学改变、阻滞剂注入引起的体积改变以及呼吸运动等,都会使针尖与动脉位置关系发生变化。
NCPB 术的病人选择尚应满足如下要求[3]:
腹腔神经丛在三个主要的交感神经丛中最大, 被称为腹腔脏器的中枢。它由两个神经节及交叉成网的神经纤维组成。交感神经传出纤维内脏大神(T5~T9)、内 脏小神经(T10~T11)大多数在此与环节后纤维换站。部分经椎旁交感神经节(L1~L2)换站后的节后纤维,以及主要来自右侧迷走神经的副交感神经纤维均取道腹腔神经节丛。腹部内脏的交感神经传入纤维亦途经此处,它们中不包括左半结肠、直肠及盆腔器官的传入神经纤维。
胰腺癌与非胰腺癌疼痛的疗效比较:118例胰腺病人中90例疼痛减轻,占76%;69例非胰腺癌病人中49例疼痛减轻,占71%。57例胰腺癌病人中53例止痛药用量减少。占93%;而2例非胰腺癌病人中1例减少。文献中没有作者获得明显的统计学差异。但是有人仍认为NCPB术对胰腺的疗效超过对慢性胰腺炎的疗效。
这一项注射NCPB针尖位置与止痛效果关系到研究中,DeCicco等[27]以腹腔干为中心将局部分为上右、上左、下右及下左4个区 。在CT导引下穿刺,针尖分别位于腹腔干的头和足侧预注对比剂,以了解其沿腹腔干弥散情况。4个区均弥散者头侧组占58%;足侧组占14%;4个区和三个区弥散者头侧组占79%,足侧组占38%。4 个区均弥散者(18例)长期(阻滞术后30天)止痛效果达100%,3个区弥散者不仅仅42%(5/12),2个区及1个区弥散者无1例能长期止痛 。作者认为,一次注射NCPB针尖位于腹腔干头侧较足侧为佳,只有腹腔干周围4个区完成弥散才能保证长期的止痛效果。
1.后方进针方式:最初由Kappis1919年提出,经过大量临床实践,由许多学者进行了改进。Ischia等[7]1992年归纳为三种方式:经典的膈肌脚后阻滞术、双侧化学性内脏神经切除术和经动脉神经丛阻滞术。双侧化学性内脏神经切除术是经典的膈肌脚后阻滞术的改良,两者均不是严格的NCPB术,腹腔的神经丛的交感神经(包括传入纤维)经此进入脊髓,所以可达到同样目的。 CT导引下经主动脉NCPB术中,病人俯卧位,腹部下方置一垫,以利于弯曲脊柱,从T12~L2水平进行CT预扫,了解主动脉、腹腔动脉及肠系膜上动脉的具体位置,它们是NCPB术的定位标志[8]。预测最佳进针点和进针方向,进针点一般选择12肋下方,中线左侧7cm左右处,要除外动脉瘤、动脉壁钙化和壁内血栓(被认为是此项术式的禁忌证)。应用20G以上的细针穿刺,主动脉后壁穿破时,有突破感,抽出针芯,可见回血,接上带生理盐水的注射器,缓推下稳定地向前进针。近动脉前壁时,压力突然增加,突破后,针尖进入主动脉前方腹膜后的脂肪组织,压力消失,无回血后,注入对比剂与局麻药的混合液。行CT扫描, 核实针尖位置,对比剂在膈肌脚前方扩散满意, 预阻滞效果良好,即可推无水酒精15ml左右,术毕用生理盐水冲针,拔除。
不同的引导方式和进针方向均可取得较好的疗效。由于不同的作者使用的阻滞剂剂量不尽相同,因此很难用疗效差异来判断其优劣。从前方进针,病人可处于舒适的仰卧位。可回避脊柱及大动脉附近的重要解剖结构,但是其穿刺路径通过了 腹腔器及血管,所以是否能较后方进针优越尚需继续核实。
Adamkiewicz动脉是腹腔神经丛周围重要的解剖结构, 提供脊髓前动脉下段2/3的 血供, 是腰段髓最大的供血动脉, 约78%的病例经T8~L3的左侧椎间孔进入椎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