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肝硬变腹水的中医辨证分型及治疗
肝病腹水,属中医鼓胀病范畴.目前中药或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变腹水的临床疗效已占明显优势,现仅就中药治疗肝硬变腹水的临床研究综述如下:
1.2 血瘀水停型 症见面色黧黑,腹部膨满,可见多处腹壁
静脉曲张,胸胁苦满且胁下硬痛明显,其痛如针刺.而且可见手掌红斑和蜘蛛痣. 舌紫暗,苔黄腻,脉细或涩.治以祛瘀利水,方药为自拟方,药选
丹参、
山楂、阿魏、土鳖虫、
水蛭、
桃仁、葫芦、平地木、马鞭草、半枝莲、益母草、大腹皮、
泽兰等,以其加减常奏效.
1.1 气滞湿阻型 本型常见于肝硬变腹水轻症或早期.临床表现为面黄,腹部膨满如鼓,胸闷苦满,嗳气则腹胀苦满减轻,双足浮肿,纳呆,舌苔白腻,脉弦.治以疏肝理气,健脾化湿,方以
柴胡舒肝散合平胃散,药选柴胡、
白芍、
香附、枳壳、
郁金、
厚朴、山楂、
茯苓、大腹皮、九香虫、
车前子.
1.5 脾肾阳虚型 此型与其他证型相比,主要表现为水液停留和消化障碍.在大量腹水的情况下,全身发冷疲乏,纳呆,双足浮肿较著,反复水样泄泻,男子多有阳萎,舌胖苔薄白而润,脉沉细而弱.治以补益脾肾,温阳利水为主.方以济生肾气丸合五苓散加减:
附子、
肉桂、鹿角霜、葫芦巴、
巴戟天、
党参、
白术、
补骨脂、
紫河车、茯苓皮、
防己、车前子等.
1.4 肝肾阴虚型 常见于肝硬变的后期。临床可见面色黧黑,体瘦腹大,皮肤粗糙,咽干,手足心热,面赤上火,时伴眩晕,盗汗,齿鼻衄血,尿少色浓,男子
遗精,舌红苔薄白或花剥,脉沉细或细数.治疗以滋补肝肾兼清虚热为主,方以自拟柔肝滋肾饮.药用生地、山萸肉、山药、
枸杞子、
麦冬、知母、
鳖甲、
牡蛎、望江南、
瓜蒌、路路通、
阿胶、
玄参、
女贞子.
肝硬变腹水的临床表现非常复杂,临证时必须明确辨证,根据相应的病证选方用药,再进行随证加减,才能针对病机,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顾旭平et al〔3〕将肝硬变腹水按以下证型辨治,临床疗效满意.
现代医学认为,多数肝硬变与慢性乙型
肝炎致长期反复肝损害有关.据刘燕玲 et al〔2〕统计表明,肝硬变由乙肝发展而来的占84.0%,与北京市统计资料85.7%相符.
?牐牬笏?30克,
槟榔30克,鳖一只。将老鳖宰杀去内脏,把大蒜槟榔同鳖炖汤。食肉喝汤,连服5次可治
肝腹水。
肝病腹水的病因病机 ①酒食不节:嗜酒过度,饮食不节,损伤脾胃.②情志所伤:情志怫郁,气机失于调畅,以致肝气郁结,久则气滞血瘀.③血吸虫感染:血吸虫感染日久,内伤肝脾,脉络瘀塞,气机不畅,致气、血、水停瘀腹中.④黄疸、积聚等病迁延日久,致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虽然其病因常见于以上四方面,但最终形成本病的病机可概括为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气、血、水瘀滞腹中.其病机特点是本虚标实,虚实错杂〔1〕.
1.3 湿热内结型 此型常见于肝硬变早期或中期.症见
腹痛,全身浮肿,黄疸,恶心,纳呆,脘痞郁闷或钝痛,皮肤
瘙痒,口苦而干,厌油,时而发热,尿少色赤,
便秘和软便交替,舌苔黄腻,脉滑数.其代表方剂为茵陈四苓散加减.药用茵陈、
黄芩、
栀子、茯苓、白术、
泽泻、田基黄、板兰根、生
大黄、车前子、水
红花等.
加减法 顾氏根据临证经验,在随证加减方面筛选出了特别有效的药味.
腹泻、粘液便时加马齿苋、
白头翁;腹胀、
消化不良时加
莱菔子、
鸡内金;便秘或便结者加
决明子、番泻叶;合并胸水时加
桑白皮、
葶苈子、川椒目;吐血、便血时加
花蕊石、参
三七、海螵蛸、
地榆炭;鼻衄者加白茅根、
芦根、
紫草;齿衄者加大黄、
地骨皮;肝昏迷时加
石菖蒲、
黄连、紫雪散;AST,ALT增高时加
五味子、垂盆草、白花蛇舌草;HBsAg阳性者加
虎杖、
山豆根、土茯苓;肝脾大而硬者加
穿山甲、
三棱、
莪术、土鳖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