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妇科 骨科 耳鼻喉 肛肠 泌尿 不孕不育 皮肤病 口腔 肿瘤 糖尿病 眼病 性病 肝病 心血管 更多
中医网
您的位置:首页 > 民族医药 > 藏医 > 正文

藏药产业化,路该怎么走?


注意阅读时间,健康用眼! 2012-04-24   中医诊疗网  www.zlnow.com

    二、产品的科技含量不高,剂型落后。目前,藏药的生产企业仅限于生产药品制剂,而且90%是水泛丸,受欢迎的胶囊等新剂型品种少,更不用说剂型优良、高附加值的产品。以西藏自治区藏药厂为例,目前常年生产供应医院的藏成药品种有300多个。另外,西藏对藏药的开发能力比较薄弱,列入部颁标准的仅占藏药品种的8.5%。多数藏药缺乏能被国外内外公认和接受的客观严格的质量控制标准。药物的临床研究、安全性评价、生产条件等都没有达到相应的标准要求。

    三、缺乏知识产权保护。由于历史、文化北景方面的差异,藏药在国内外被理解、接受还有相当多的工作要做。有专家指出,由于缺乏知识产权保护,不仅许多富有价值的藏药精品良方、秘方流失在外,而且很多名老藏医对于自己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总结出来的疗效卓著的验方和技术经验秘而不宣,这些好的技术经验和验方、秘方得不到推广,有些已经失传。

    四、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目前,藏药业的竞争主要靠主要集中在争夺历史验方、名方上,许多确有独特疗效并有一定名气的方剂成为各藏药生产厂家竞相争夺的对象,从而形成同一品种人人生产、厂厂销售的局面。许多企业一哄而上,没有足够的力量来对藏药材进行严格的加工,甚至没有稳定的生产原料来源。

    发展从整合起步

    一份权威的调查资料显示,尽管近年来藏药业发展速度较快,市场影响迅速扩大,但整个产业仍处于低水平开发阶段,与现代化医药工业的优质化生产要求有着很大差距。这种差距表现为:资源配置不尽合理;生产上缺乏科学规范的系列标准和质量控制手段;市场上药品品种混乱,甚至有为数不少的假冒产品充斥市场。此外,受计划经济模式的影响,藏药业的各项资源无法得到有效配置,产业发展效率不高。西藏现有能上规模的藏药生产厂8家,实现利接吻最高的为3500万元,最低的只有2万元。

    面对藏药业发展的诸多制约因素,业界权三专家指出,关键要完成两项工作;建立1家权威的研究机构;组建1家在生产、市场上能扛起产业大旗的企业集团。

    目前,藏医药的研究停留在文献研究与整理上,缺乏对藏药方剂的开发、剂型改革、工艺改进及技术的规范化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全国至今没有一家能代表国家级水平的藏医药研究机构。专家认为,西藏是藏医药的"根",应将西藏相关专家、机构聚集起来,建立一家能代表藏医药研究最高水平的藏医药研究院或研究中心,统一管理和负责西藏整个医药的研究工作;同时要尽可能集中业界优势研发力量,在全国范围内选拔有较强藏医药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操作技能的人才,使研究人员结构合理、全面。有了这么一家研究机构,积极引进和吸收现代科技,结合藏医药理论研究与藏药临床实践研究,才能从总体上把握医药产业化发展的方向;同时要花大力气研究藏药材资源的合理使用及可持续开发,挖掘更多的经典秘方,开发更多新的研究项目和成果,从科研上为藏药业的长远发展提供保障。记者了解到,目前西藏自治区也在考虑将研究院所的建设作为发展藏医药产业的一项重要工作。

    如何解决当前藏药生产、市场的混乱局面?记者发现,在通过整合现有资源,推动藏药生产走向集约化、集团化这一问题上,政府、企业及研究机构有着相对一致的看法。目前西藏自治区藏药厂是藏药界较为公认的龙头企业,专家认为,应以这家企业为龙头,在企业自愿、共同发展的原则下,与西藏医学院藏药厂以及部分地区藏药厂共同组建西藏藏药集团,实现成员企业间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专业技术和设备条件的优势互补,避免恶性竞争,避免产品重复。在此基础上,用两三年的时间完成现代化改造,在市场上打出几个品质最优、市场认同的藏药品牌。据透露骨,包括西藏自治区藏药厂在内的近十家企业负责人不久前曾自发地聚到一起,商讨集团化合作事宜。

上一篇:藏医药膳
微信搜索“zhongyikong”并关注,每天体验中医之道。
友情提示,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京ICP备14033551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