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妇科 骨科 耳鼻喉 肛肠 泌尿 不孕不育 皮肤病 口腔 肿瘤 糖尿病 眼病 性病 肝病 心血管 更多
中医网
您的位置:首页 > 民族医药 > 藏医 > 正文

藏药产业化,路该怎么走?


注意阅读时间,健康用眼! 2012-04-24   中医诊疗网  www.zlnow.com

    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投资藏医药,这本是一件好事,但藏药产业的粗放式发展却限制了其发展前景。许多地方出现重成品生产轻药材来源、重开发轻保护的问题,掠夺式采集、收购现象严重,致使藏药自然资源遭到极大破坏甚至面临匮乏。

    资源底子有多厚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藏药企业在百家以上,青海省有藏药生产企业不少于30家,西藏有40余家,四川5家,云南5家,甘肃10家,新疆2家,其它省份也有一些生产藏药的企业。据了解,这些企业中不少是在近年来"藏医药热"的带动下新建的,原有的企业也在不断扩产,因此对藏药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

    青藏高原特有的地理气候环境孕育了丰富的天然药物资源。据统计,在所有的藏药药材中,除矿物类、动物类药材外,植物药中70%来自青藏高原。有些药材是在西藏这样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下才能生长的特有药材。据有关部门考证,青藏高原有植物类药材2584种,动物类药材175种,矿物类药材200多种。其中仅生长在海拔3500米以上高寒缺氧地带的珍贵药材就多达300多种。需要正视的是,虽然藏医《晶珠本草》中记述的单种药材达2000多种,但在这些药材中功能与性质相近的药材非常多,目前被使用的只有七八百种。

    近些年兴起的"红景天热"、"虫草热"、"雪莲热",对这些资源的掠夺式开发,使生态多样性日益遭到破坏,藏药材陷入"越贵越挖、越挖越少、越少越贵"的恶性循环中,而青藏高原既有显著的生态特性,又是一个生态环境极其脆弱,易于被破坏的地区。据介绍,上世纪70-80年代大黄产区近1万平方公里绿洲变成黑土滩;80-90年代对红景天资源剃头式的掠夺,使其产量急剧下降;90年代后期随着藏药逐步实现工业化生产,药材用量激增,加之藏药生产链上原来就没有藏药材供应的主渠道,没有专业的机构,大多处于盲目采挖开发,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藏药材资源日益枯竭。例如,藏茵陈的实际采量已不足实际需求的40%,雪莲、红景天、胡黄连等资源的储量锐减,局部区域甚至濒临灭绝。

    由于历史原因,藏药材的人工栽培、养殖尚处于试验、规划阶段。据调查,仅西藏自治区藏药厂曾对波棱瓜子、毛瓣绿绒蒿、矮紫瑾等5种濒危药材进行了栽培和养殖试验;奇正集团曾对大花红景天、独一味、藏茵陈等11种药材进行栽培和养殖试验。

    四大问题制药产业化发展

    不可否认,在相关省、自治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藏药产业获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藏成药生产已由过去的自采、自种、自制、自用状态进入了工业化大生产阶段。来自西藏自治区卫生厅的数据显示,目前全自治区藏药年产量达到293个品种、1500多吨,其中14个品种被列入国家中药保护产品,24个品种被列入《国家基本药物品种目录》,218种药材被列入国家标准,在工商管理部门正式注册的藏成药商标有20余个,藏成药已进入20个省、市、自治区市场。截止2004年7月底,西藏共有10家藏药企业通过国家GMP认证,6家生产企业通过专家现场检查。但我们不能忽视存在的四大制药因素。

    一、生产企业技术装备和生产工艺落后,规模小,竞争力弱。今年7月,西藏有3家藏药生产企业因自身条件限制而放弃了GMP认证并停产。在西藏现存的企业中,除有一定科技支持的大企业外,多数企业生产规模小、技术水平低、产品市场销路差。尤其是在产品质量上,藏成药单个产品和同类产品低水平重复,使真正质量过硬的品种难以形成规模优势,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此外,由于藏药材质量不稳定,藏药标准体系不完善,也严重影响了藏药疗效和产业化发展。

上一篇:藏医药膳
微信搜索“zhongyikong”并关注,每天体验中医之道。
友情提示,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京ICP备14033551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