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大部分人对藏药有诸多不解,近日记者赴藏探寻藏药发展足迹
指导专家
诸国本,中国民族医药学会会长
边巴次仁,西藏奇正藏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技术总监
次仁巴珠,西藏自治区藏医院副院长、西藏藏医药研究院院长、国家新药评审专家、国家药典委委员
中医药参与甲型H1N1流感的有效防治,将大大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其实我国还有藏族、苗族、维吾尔族、彝族、壮族、傣族、瑶族、侗族、土家族等为代表的民族医药,其中以藏医药最为突出。藏医药的历史起源和文字记载比中医晚,但它有很多自身优势和独立体系。现在巨大的医疗负担让卫生部门将“预防医学”作为发展重点,其实早在1300多年前的藏医巨着《四部医典》和3000多年前的中医名着《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了“防胜于治”的重要意义。
但平原地区的人对于藏药,有着太多的不解与陌生。藏秘排油事件及一些夸大宣传功效的“藏药秘方”,让很多人对藏药的质疑“雪上加霜”:
1、那雪域高原上生长的草药,真的就不同一般?
2、把传说当成起源,藏药不就是巫医神术吗?
3、胃癌、肝硬化等不少西医都难以攻克的疑难杂症,藏医药却说有特殊功效,这可能吗?
4、藏医积累上千年的民间经验,并没有实验室论证,它安全有效吗?
5、那里有现代科技吗,藏药的生产制造和品质管控有国家标准吗?
生命的顽强与脆弱 药材保护
高原药材表现“高活性”
“高原人参”红景天,因具有抗疲劳、耐缺氧、提高脑力等功效,近年来遭到了掠夺式采挖。边巴次仁说,“红景天多生长在海拔3500-5000米左右的高山流石或灌木丛中。1998年,我穿过5000多米的米拉山口时,看见山坡上的红景天如红色飘带。现在看不到了。”
快到林芝时,从飞机上可以看见穿出云霄的南迦巴瓦峰。雪山碧湖、莽莽林海,湿润的气候让海拔只有2900米的林芝成为“西藏江南”;从暖温带到高寒草甸的垂直分布,则让林芝的动植物资源丰富多彩。位于林芝地区的米林县,号称“药洲”,分布着贝母、虫草、党参、红景天、天麻、三七、雪莲花、野牡丹、秦艽藏麻黄、灵芝、雪山一枝蒿等药用价值颇高的藏药材。
高活性药材带来独特功效
在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紫外线辐射强、缺氧等条件下,90%以上高原药材使得“天然纯净、高活性”名副其实。边巴次仁说,在独一味、丹参、藏木香等药材的比较试验中,藏药材的活性成分含量确实高于低海拔地区的同类品种。
同时,采自天然的高原药材也因无农药残留而更纯净,这些特点加上数千年的传统制药工艺,使藏药在攻克一些疑难杂症时具有明显优势。比如鬼臼,一种妇科常用藏药材,主要针对子宫肌瘤,并有祛斑功效。其实它本身有一定毒性,但在多种药物的“协同作用”下,就能“化敌为友”,成为藏药妇科名药《二十五味鬼臼丸》的主角之一。
以自然的方式驯种保护
在高原药材顽强生命力的背后是脆弱的生态。因人类活动影响等出现的生态恶化,再加上一些人对藏药材掠夺式的采挖,不少珍贵药材面临濒危,如红景天、喜玛拉雅茉莉等。
边巴次仁说,资源是否会出现问题,要看它的生长特点和用药特点。如果入药用的主要是花,根一般不用,也不会有问题,如龙胆花。反之则不行,如红景天,需要几十年才能成长起来,花和根都可用,大肆挖采破坏性极大。
为抢救一些濒危药材,积累和掌握野生藏药材育种的经验,奇正在米林县南部扎贡沟内建了藏药材驯种保护基地。为了以完全自然的方式保持生物的原生态特征,这些从高海拔地区“移栽”而来的珍贵药材和野草共生,不打任何农药。经过6年多的驯化,翼首草、藏麻黄、藏茵陈等多种珍贵药材种植成功。濒危植物黄牡丹,也育种成功得以有效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