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从寺庙到人间 藏医培养
千年前就拥有完整体系
堪与《黄帝内经》媲美的藏医巨着《四部医典》,首次系统而完整地阐述了藏医药学的根本理论、生理解剖、胚胎发育、疾病诊治、保健养生、配伍方剂、医德修养等各领域,还提出了世界最早的“人体胚胎发育学说”,这与后来被称为“胚胎学之父”的欧洲科学家于18世纪通过显微镜发现的胚胎发育过程非常相似。
1300多年前,藏医学理论奠基人宇妥·元丹贡布,广泛吸取印度吠陀医学、阿拉伯医学、中医药学的精华,历经数十年的学习、总结、归纳、分析、临床实践等辛苦劳作,终于在海拔3400多米的扎贡沟甘露洞完成了影响深远的巨着———《四部医典》。
藏医最早学府始于甘露洞
“扎贡”藏语意为天然藏药材宝地。踩着厚厚的落叶,沿着扎贡沟内的土路向上攀登。一路上,黄连素原料药之一的三棵针、跌打损伤良药双花千里光、防治胃病的马勃、可炖鸡吃的黄精和牛肝菌等遍布林间。沿途还有三处(初、中、高)早期的“教学遗址”,几近废墟。只有在一处被无数经幡护佑的遗址中,还能辨别出一棵长在“教室石基”上的大树。
[1] [2] [3] 下一页
两个多小时后,终于到达传说中宇妥·元丹贡布行医授徒的甘露洞,即藏医最早学位制学府遗址。在这个人迹罕至的天然山洞内,幽静清凉、泉水叮咚,洞壁上有幅大师的壁画供人瞻仰,悬挂着一些白色的哈达,洞壁右侧处有不少光滑的圆形凹槽,据说是捣药处。据文献记载,1300多年前,宇妥·元丹贡布就在这里广泛办学招徒,行医治病。
师带徒模式缓解看病难
这种传统的师傅带徒弟模式仍在延续。在位于米林县工布的曼隆宇拓藏医学校“诊所”里,26岁的拉桑曲丹正在给前来看病的两位妇女实施放血疗法和针灸疗法。他已跟老师松热贡谢学习藏医5年,主攻《四部医典》,从上山采药、认药、炮制药物到轮流学习看病,可谓“四位一体”。负责拿药的仁增久桑说,她也学藏医5年多了,主要负责拿药,每天大约有四五十人来这里买药,以胃部不适、关节炎、痛风患者居多。这里没有门诊费,只收取医药费,价格很便宜。从山上采药归来的24岁的拉姆卓玛说,“我们学校有六个女孩,大部分都是男孩子。电脑我也会一些。”
中国民族医药学会会长诸国本表示,藏医药集医疗、教育、科研和产业于一体,其人才培养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院校教育,如西藏藏医学院、青海藏医学院、甘肃中医学院藏医学院等;二是师承教学,名师出高徒,也培养了一批人才,对缓解当地看病难起到一定的补充作用。
融入现代生活 藏药生产
经典方剂入现代流水线
西医将人体分为九大循环系统,对疾病采取你死我活的“对抗疗法”。而在藏医学与中医学中,人并不仅仅是“器官或细胞的组合体”,人的身心健康与自然和社会生活环境密切相关。五源学说、三因学说和寒热学说是藏医学的核心理论体系,其用药也遵循“补缺修正”与“协调平衡”……
个儿大、有沙子,还要嚼碎、空腹服……在很多人看来,一些丸制传统藏药充分表达了“良药苦口”和“难以下咽”这两个词的含义。诸国本说,传统藏药与游牧生活有关,中药那种汤汤水水的无法携带,为便于携带和服用,传统藏药多是丸、散、膏、丹,将生药研成粉末直接制药;通常一方治多病,因此药方大,一般都是几十味,如着名的“珍珠七十”,就有70多味药,这样马背上几十个小口袋的药就可服用很久。但这些丸剂多用大箩摇丸,不容易被人体吸收。
不少药按“国药准字”生产
这些弊端在现代化的藏药工厂早已得到改善,不少药物都按“国药准字”生产,并强制执行GMP认证。在西藏奇正藏药的GMP生产车间,严格执行各项消毒、加工、生产的流程。“说那里(西藏)是没有科技的,是对藏医药的严重误解。”边巴次仁说,在1998年第26届日内瓦国际发明与新技术展览会上,藏药“奇正消痛贴膏”就已获得国际发明金奖,并进入美国、日本、韩国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2006年5月奇正“消痛贴膏”还被审定为国家秘密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