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妇科 骨科 耳鼻喉 肛肠 泌尿 不孕不育 皮肤病 口腔 肿瘤 糖尿病 眼病 性病 肝病 心血管 更多
中医网
您的位置:首页 > 民族医药 > 壮医 > 正文

壮族社会历史及其与壮医药的关系


注意阅读时间,健康用眼! 2012-06-03   中医诊疗网  www.zlnow.com

宋朝初时 , 仍沿袭羁廉州县 , 后逐渐过渡到土司制度。这些羁康州县主要分布在广南西路的西部地区 , 隶属于笆州都督府、庆远府等。

元朝时 , 土司制度确立 , 广西设西江道宣慰使司都元帅府 , 隶属于湖广两省 , 下设路、州、县 , 土司地方为土州土县。

明代 , 壮族地区土司府、州、县甚多 , 计有土府 4 个 , 士州 41 个 , 土县 8 个。

清代 , 壮族地区土司制度逐渐衰亡 , 实行改土归流 , 但仍残存小土司 , 直到 1928 年 , 才最后改流完毕。又由于广西东部和北部的壮族大量同化于汉族 , 形成汉族占多数的局面 , 从而逐渐形成现代壮族的分布格局。

二、从来没有形成自己统一的政治体制

壮族早期处于蛮荒的边地 , 所属地区非常广阔 , 交通闭塞 , 虽自秦始皇时期纳入祖国的版图 , 但历代中央王朝对壮族地区实行"分而治之"、 "以夷制夷"的政策 , 使壮族互不统属 , 以致壮族从来没有形成共同的中心 , 即没有自己统一的政治体制。唐宋之间僚人、壮人起义曾企图建立地方性的民族统一政权 , 也终归失败。唐至德元年 (756 年 ), 西原州首领黄乾耀联合诸桐起兵 , 武装反对唐王朝 , 经过 3 年时间控制了 18 个州 , 建立起僚人地方民族统一政权。宋代皇裕四年 (1052 年 ), 壮族著名民族英雄侬智高发动了反对北宋王朝的起义 , 先后建立大历国、南天国、大南国 , 但这两次起义最后均以失败而告终。由于壮族从来没有形成自己统一的政治体制 , 故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壮族地区的发展。

三、壮族从来没有入主中原

中原是养育中华民族的摇篮 , 是历代中央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是兵家必争之地 , 所谓逐鹿中原 , 就是为了统治全国 , 就必须占有这个地方。历史上中央王朝的统治者大多是汉族 , 但也有例外的 , 如元朝时的蒙古族 ,清朝时的满族都曾入主中原 , 这些少数民族之所以能够一度坐镇中原 , 当然 与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达到相当的水平有关 , 壮族是除汉族外的第二大民族 , 但如前所述 , 由于没有形成自己的统一政治体制及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较落后 , 所以元缘进入中原 O 值得注意的是 , 前述少数民族人主中原后 , 均被汉族同化 , 对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起到促进的作用 , 而壮族没有这个机会 , 对其自身的发展是有影响的。

四、壮族有很强的向心力

壮族人民在历史上表现出很强的向心力 , 自觉保护和维持祖国民族大家庭的统一。唐代"西原州"僚人起义 , 宋代侬智高起义他们虽曾"称王置官吏", 或建国号 , 但只是建立地方性的民族统一政权而己 , 并非分裂国家。尤其是侬智高起义的原因 , 是请求内附不允的情况下 , 被迫进行的 , 更能说明问题。宋代壮族人民坚决反击交趾的侵略 , 交趾侵占南宁仅一周便被壮族英雄儿女打败 , 驱赶回河内 , 谱写了壮族人民保卫国土的赞歌。明嘉靖年间 , 倭寇疯狂骚扰我国东南沿海 , 壮族女英雄瓦氏夫人应召率士兵赴抗倭前线 , 屡建奇功 , 为保卫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19 世纪中晚期 , 壮族人民在援越抗法、保家卫国斗争中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本世纪中期 , 壮族人民与全国人民一道 , 取得了援越抗美斗争的彻底胜利。解放初期 , 壮族儿女主动配合人民解放军消灭反革命残余力量 , 主动投入剿匪斗争中 , 并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 , 进行土地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自治区以后 , 更是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 , 经历了多次运动也没能动摇壮族儿女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这些事实都说明 , 壮族具有很强的向心力。

五、壮汉文化与医学互相渗透、并存

文化有着复杂的内容 , 包括哲学、宗教、科学、技术、文学、艺术、教育、风俗等 , 是一个包含多层次、多方面内容的统一的体系。壮族有着自己的优秀文化传统 , 所以在长期和中原汉族交往过程中 , 壮汉文化交流呈双向性 , 而不是单向性 , 壮族地区自古至今 , 呈现壮汉文化互相渗透和并存的局面。汉代刘向著的《说苑·善谏篇》记载春秋时代的一首《越人歌》 , 经现代学者研究 , 认为是古代壮汉文化交流的结果。广西上林县壮族首领韦敬办篡的《澄州无虞县六合坚固大宅颂》及《智城洞碑》碑文 ( 现仍保存在广西上林县 ), 说明在汉文化的影响下 , 作为部落大首领同时又接受王朝任命封号的州官韦敬办已具备有一定的汉文水平 , 这也是壮汉文化交流发展初期的一种反映。在壮族地区 , 儒家学说普遍传播 , 道教经过改造 , 亦为壮族所接受。在生产技术方面 , 很早就从中原输入铁器在文化教育方面 , 壮族地区兴办学校 ,推行科举 , 习汉文写汉字等 , 都是受中原先进文化传播的结果。同时壮族自己的优秀文化传统亦绵延不断 , 并结出丰硕的成果 , 壮人虽习汉文写汉字 ,但本民族的语言依然存在和发展 , 并产生了方块壮字 , 巫文化、口头文学、民间传说盛行 , 独特的民风民俗代代相传。特别是花山崖壁画、铜鼓、壮锦等 ,更是壮族灿烂文化的代表。

上一篇:壮医药膳
微信搜索“zhongyikong”并关注,每天体验中医之道。
友情提示,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京ICP备14033551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