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妇科 骨科 耳鼻喉 肛肠 泌尿 不孕不育 皮肤病 口腔 肿瘤 糖尿病 眼病 性病 肝病 心血管 更多
中医网
您的位置:首页 > 民族医药 > 壮医 > 正文

壮族社会历史及其与壮医药的关系


注意阅读时间,健康用眼! 2012-06-03   中医诊疗网  www.zlnow.com

土司制度下的狭隘、保守、封闭思想意识 , 对于壮医药的发展也是一种不可忽视的消极因素。据文献记载 , 晋代的葛洪等医药学家 , 唐代的柳宗元等文人流官 , 都曾把中医药传播到壮族地区;宋代威平初年 , 广南西路转运使陈尧叟"集验方刻石桂州驿",邕州知府范旻"下令禁淫祀","市药以施治","并刻疗病方书 , 置诸厅壁"。前述诸人对于中医药的推广做了一定的工作 , 但由于土司制度的落后、保守和封闭 , 壮族地区的中医药是不发达的。如壮族聚居的靖西县直至解放前夕也只是在县城有一二家中药铺。一些读过几本中医书的民间医生 ,"一经临证拟方 , 病人服之有验者殊少。此殆于精微变通之处犹有欠欤"。说明医术并不怎么高明。由此可知 , 有比较完整理论体系的中医学术 , 在土司制度下 , 未能较多地影响和渗透到壮医药之中 , 这对于壮医药的发展和提高是不利的。另外 , 在土司制度下 , 壮族医药还常常被披上迷信的外衣 , 这就束缚了它的发展。

客观地评价土司制度对于壮族医药的影响 , 应该说既有积极的一面 , 又有消极的一面 , 不可全盘否定 , 也不能全盘肯定 , 土司制度对于壮医壮药的民族特色、地方特色的保留 , 是有其历史功绩的 , 并使壮医药在漫长的岁月中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另外 , 在壮族尚未形成本民族的规范化文字的情况下 , 壮医药居然能通过口授心传和部分汉文资料得以流传下来 , 这不能不 认为是与土司制度有一定的关系的 , 其积极作用的一面是不可抹煞的。

第六节 关于壮医药无系统文字记载的问题

和藏医、蒙医、维医、傣医、朝鲜医等少数民族医学一样 , 壮医是客观存在的。但有些人以壮医无系统的文献史料为由 , 否认壮医的存在 , 这是必须 澄清的问题。诚然 , 壮医没有中医的《黄帝内经》、藏医的《四部医典》那样的经典著作 , 但是历代古籍不乏关于壮医药的记载 , 而且文献不应单纯理解为 文字记载 , 正如波兰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在野外工作方面所强调的:"有关人种特点的记叙、说明、典型的话语、民俗项目以及巫术仪式的惯用语句 , 都应当作为描述土著居民精神状态的文献内容 , 作为文献整体而记载下来。"据此 , 壮医药的民间口耳相传 , 亦应属文献范围 , 通过代代相传 , 壮医药 得以传播。曾见有一位善治乳痛的民间壮医 , 患者求治时先问清是左乳还是右乳 , 嘱送药上门时不能与医者说话 , 采好鲜草药后 , 径往病家 , 病在左乳者 , 鲜药放在右边门石缝齐胸高处 , 病在右乳者 , 鲜药则放在左边门石缝齐胸高处 , 放药时屏气默想 , 嘱任何人不能与医者说话 , 医者不能索要病家的任何钱物 , 放好药后即离去。这张秘方带有神秘的色彩 , 或许这就是壮医的特色。该壮医于 1985 年去世前将秘方传给儿子 , 儿子又传给孙子 , 至今仍在使用 。又如广西民族学院一位壮族教师祖传下一条治疗糖尿病伴发皮肤感染溃烂的验方 , 由朝天椒、假烟叶、红薯叶各适量组成 , 捣烂外敷 , 确有奇效。如病情严重 , 上药加入由未开眼的仔鼠、童便、石灰混合浸泡的药液同捣 , 外敷 , 则去腐生肌的作用更强。诸如此类的验方在群众中流传得很广泛 , 如现已闻名中外的药线点灸疗法 , 就是根据壮族群众的流传而发掘整理成功的典型。这就提示我们 , 民间调查是发掘、整理壮医的重要形式。壮医药虽然元系统的文字记载 , 但不能否认它的存在 , 这才是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

第七节 壮族医药存在的原因初探

应该承认 , 壮族医药在总体水平上较中医原始而落后 , 而在长期的壮汉 文化交流中 , 中医早已成为壮族地区人民防病治病的重要手段 , 壮医仍能存 在发展至今 , 这是为什么 ? 这个问题当然与壮族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社会、经济、文化状况有关 , 我们在本章第四节第五点已初步论及 , 这里拟结合其他少数民族医学的情况作进一步的探讨。

上一篇:壮医药膳
微信搜索“zhongyikong”并关注,每天体验中医之道。
友情提示,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京ICP备14033551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