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壮医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出了许多具有民族特色且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并积累丁大量的单方、复方、秘方、验方。这些壮医方药,一部分是专病专方,一部分是根据壮医的基础理论指导而灵活组方选用。壮医的治法内容丰富,分为外治法、内治法和其他疗法。强调及时治疗,并十分重视预防。
壮医认为人体的大多数疾病,主要是因正气虚而受到痧、瘴、蛊、毒、风、湿等有形无形之毒的侵犯,致使天地人三气同步失凋,或人体"三道"、"两路"运行不畅,功能失调而致。故在治疗上十分强调祛毒或解毒,既重视内治,更重视外治。用药比较简便,贵在精专,组方一般不超过五味。补虚则多配以血肉有情之品。
一、内治法
壮医内治法是根据壮医基础理论,配药组方,煎汤内服以达治疗目的的一种重要治疗方法。首先审察病因,确定治法,然后按壮医用药原则选择药物,组成方剂。组方不过数味,甚则单味,而用力较专,取精而用宏。传统方剂有运气、行血、解毒、通结、导滞、摄纳、制约、化生八大类。其中运气、行血、解毒之方最多。运转气机、行血养血,则气血调和,根本自固;解毒,则邪去正安、机体康复;通其郁结,导其淤滞,摄其精华,制约三部,化生精血,皆针对病机适宜施用,以获全功。
壮医认为,药物自口直接进入谷道,通过龙路、火路网络输送而达病所,从而起治疗作用。在遣方用药上,以辨病论治和对因治疗为主,也讲究辨证论治,作一般治疗和对症治疗。如对瘴疾,针对瘴毒,选用青蒿、槟榔、薏苡仁等药物;对痧病,选用救必应、金银花、板蓝根、三叉苦、山芝麻、黄皮果等方药;对淤病,选用田七、桃仁、赤芍、苏木等药物;对疮肿,选用大青叶、蒲公英、地丁、七叶莲、两面针等药物。是为对因治疗。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兼症,结合对症治疗的药物,如外感热毒痧症,咽痛甚者可加毛冬青、鱼腥草、穿心莲、玉叶金花之类;咳甚加瓜蒌根、十大功劳、百部、穿破石之类。
由于壮医强调辨病为主,因此在治疗上大量使用专病专方。现已收集的数千条壮医药专病专方,广泛应用于壮医临床各科,有的确实具有十分显著的疗效。从历史上著名的陈家白药、甘家白药,至现代广泛应用的百年乐、大力神、三金片、鸡骨草丸等成药,都是在验方、秘方的基础上研制而成。其他如胃病用山白虎胆、一枝箭、过江龙、金不换;痨病用不出林、铁包金、石油茶、穿破石、黑骨风;红白痢用凤尾草、地桃花、金银花藤;骨折用天青地红、小叶榕、七叶莲、泽兰、鸡骨草、两面针等,不胜枚举。
对于以虚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壮医治疗以补虚为主,并主张多用动物药。如妇女花肠虚冷无子者,以山羊肉、麻雀肉、鲜嫩益母草、黑豆配合作饮食治疗;气血虚弱,兼有风湿,颈、腰、肢节疼痛,历年不愈,每遇气交之变而加剧者,主张多进食各种蛇肉汤,或穿山甲汤,或乌猿酒;对阴伤干咳者,喜用猪肉、老母鸭、水鸭或鹧鸪煲莲藕。壮族地区动物药十分丰富,因而运用血肉有情之品以补虚,成为壮医用药的特点之一。
二、外治法
壮医外治法是通过外部刺激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治疗方法。壮医认为,各种外治方法的治疗作用,归纳起来一是调气,二是祛毒。在内容上包括外病外治和内病外治两个方面。如疮痈疔毒、水火烫伤用壮药外敷,属外病外治;疴呕肚痛、遗尿泄泻用药线点灸,属内病外治。在具体施治上,又分药物外治和非药物外治两大类,或者两者结合使用(如药线点灸、药刮疗法)。壮医外治法内涵十分广泛,方法丰富多彩,疗效奇特显著,在我国传统治疗方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已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列为重点发掘整理的民族医药科研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