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 |
20世纪80年代,欣逢改革开放盛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光辉照耀下,在各级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壮医药的发掘和整理工作才真正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深入地开展起来。
198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把壮医药研究列为重点课题,组织有关科研人员,从文献搜集、文物考察和实地调查等方面,对壮医的历史和现状进行研究,对壮医的验方、秘方、单方及历史文物进行搜集整理。
1984年6月,广西中医学院成立了壮族医药研究室。
1985年4月1日,广西中医学院壮医门诊部建成开诊。
1985年5月31日,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批准建立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1993年2月,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挂靠中国中医研究院,成为该院领导下的一个科研机构。
1985年,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广西中医学院壮医研究室主任班秀文教授,招收了我国医学史上第一批壮医史研究生。壮医史研究生的培养,既扩大了壮医队伍的建设,也提高了壮医队伍的素质,有力地促进了壮医药事业的发展。
1986年6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将南宁地区人民医院改建为广西民族医院,并将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和广西民族医院列为庆祝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30周年大庆重点建设项目,投入资金1000万元。
此后又建立了广西民族医药协会,柳州、百色地区相继成立了民族医药研究所,广西融水、金秀、大新、天等、龙州、环江、罗城、马山、隆林等县相继成立了民族医院。
1986年6月11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少数民族医药古籍整理领导小组办公室成立,挂靠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
1986年8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在南宁市召开全区少数民族医药古籍普查整理工作会议,决定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全区少数民族医药人员进行普查登记,对民族医药的验方、秘方、单方及历史文物进行搜集整理。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后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甘苦在会上做了重要讲话。
1986年11月,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江家福视察了广西民族医药1989年3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原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同志研究所和广西民族医院,并对发展民族医药做了重要指示。
1986年12月4日,国家卫生部部长崔月犁同志视察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并对发展民族医药,壮族、瑶族医药做了重要指示。
1986年12月,广西首届民族医药学术交流会暨广西民族医药协会成立大会在南宁召开,110多人出席了这次会议。会上成立了广西民族医药协会,选举韦章平为名誉会长,蓝芳馨为会长,莫家裕、覃波、王鉴钧、谭家详、班秀文、黄汉儒、蓝宗柳、黄瑾明、黄祥续、覃保霖、刘扬建为副会长,黄汉儒兼秘书长,黎伟台、徐达明、赵政华、刘智生为副秘书长。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和副秘书长为常务理事。理事由王鉴钧等38人组成。广西民族医药协会的宗旨和任务是,团结全区广大民族医药人员,密切党、政府和广大民族医药人员的联系,反映广大民族医药人员的意见、愿望和要求,支持、保障广大民族医药人员的合法权益;加强各个民族医药之间的学术联系,活跃民族医药的学习气氛,提高民族医药的学术水平;促进民族医药人才的培养和提高;积极开展民族医药的国内和国际间的学术交流。
1988年4月8日,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创办《民族医药报》(试刊),1989年1月5日正式刊行,从1992年起,由半月报改为周报。该报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家民族医药报纸,专门介绍全国56个民族民间验方、秘方和家庭医疗保健知识,交流各民族民间独特的防病治病方法,提供民族民间实用、简便、有效的医疗保健和延年益寿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