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 |
1925年1月,孙中山应段祺瑞之邀抵达北京,因为肝癌发作住进协和医院。面对这个当时西医也视为绝症的病,许多人为了是否应该采取中医治疗而产生激辩。协和医院院长刘瑞恒(后来担任过国民政府的卫生部长),虽然是孙中山的旧识,立场则坚定不移:要服中药则请出院。孙中山后来采取放射治疗,虽然中间有一个星期出院住铁狮子胡同改由中医治疗,但旋即归院,直至3月12日病逝。
第一次废中医
孙中山之死,在中国近代史上是大事,他身边中西医之争,也有其历史上的重大意义。其实,说中西医之争,并不妥切,过于抬举了中医在当时社会氛围里被改称「旧医」甚至「伪医」的地位。西医派会有这些看法,从汤尔和(北京医科大学前身的创办者)一篇文章中表达得很清楚:「中医要讲医理那是完全站不住的。退十步说,现在业中医的先生们实无『论病』之可能,不要说是『治病』。」
事实上,中医受到的打击,是从民国一成立就开始了。民国元年七月举行的临时教育会议中,订立各种学校令,唯独没有中医内容,引起了相关人士的抗议。北洋政府开始还以漏列的理由来打马虎眼,稍后则干脆不加掩饰了。1914年,当时教育总长汪大燮明言:「余决意今后废去中医,不用中药。所请立案一节,难以照准。」这算是近代第一次废去中医之议浮上国家政策的台面。这次事件,在抗议人士不断的请愿下,北洋政府回应两点:「非有废弃中医之意」,但是,「所请另颁中医医药专门学校规程之处,应毋庸议」,事情算是不汤不水地不了了之。
第二次废中医
1928年,国民政府北伐成功,1929年卫生部通过了以「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医生之障碍案」为首之「规定旧医登记案原则」。其重要内容有:
一,「旧医」需要登记,有执照才能营业。有执照者,也要再接受补充教育。而登记限于1930年底止。补充教育也只限办五年,过后不办。
二, 禁止「旧医」学校。
三, 禁止报章媒体介绍、宣传「旧医」。
主要提案者余云岫以四大理由说明中医之阻碍科学化,阻碍国家之进步,因此希望能以五十年时间逐渐消灭中医。这是近代第二次废去中医之议浮上国家政策的台面,也是后来所谓国民政府废中医之说的由来。
其实,中医在近代会受到这么多打击,只是历史进程中的一个环节而已。从辛亥革命之后到五四,留学国外的一代纷纷归国,从各个层面企图为了创建一个新的社会而努力。政治、教育、文化等等各个方面都产生新旧冲突。在各种「旧文化」、「新文化」;「文言文」、「白话文」;「方块字」、「罗马字」等等的冲突中,代表传统与旧派的中医会受到格外严重的轻视与打击,不仅难免,而且有一些「历史正确」或「政治正确」的原因。
其一,这是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想要救亡图存,大量引进西学,「西风压倒东风」的大趋势之下的结果。
其二,这也是甲午战争之后,中国想要从日本取经,以日本为师的一个大趋势之下的例子。正如同日本在明治维新后提出「汉字无用论」、「罗马字运动」后来传入中国,形成中国的「消灭方块字」、「罗马字运动」、「拉丁字运动」等等,日本在明治维新时提出的消灭汉医的路子,会透过留日派影响中国,也就十分合理。(前述汪大燮曾任留日学生监督,并曾出使日本;余云岫公费留日。)
其三,在医学的领域里,相对于西医当时在细菌学说与科学支持的研究与临床进展,中医格外突显了旧文化里「穿凿附会,自欺欺人」的一面。因此,中西、新旧文化之争中,西学派从这一点上进行打击,一方面在科学立场上名正言顺;一方面在社会影响面上又相对较小,因而可以「要言之,旧医一日不除,民众思想一日不变,新医事业一旦不向上,卫生行政一日不能进展。」(余云岫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