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 |
单从穴位的主治作用来看,有些穴位只主治局部病证,例如承泣治目疾,颧髎治面痛等是。有些穴位不仅能治局部病,而且能治全身疾病,例如气海治少腹痛,大椎治项背痛,但它们对全身性疾病亦有主治作用。 因此,针炙治病,要善于掌握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从辨证论治的整体观念出发,选配穴位,进行治疗,才能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片面性。
针灸的配穴原则
针炙处方,是针对病情需要,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腧穴和刺炙方法,加以配伍组合而成。处方是否得当,关系治疗效果的优劣。因此,学习针炙必须讲究针炙处方。
1、选穴原则
(1) 近部选穴:即在受病的脏腑、五官、肢体掊位,就近选取腧穴进行针炙。例如:胃病取中脘、梁门病取肾俞、志室;肩病取肩髃、臑俞;此法在临床上应用较广,既可单取一经,亦可数经同用,旨在就近调整受病经络、器官的阴阳气血,使之平衡。
A) 远部选穴:亦称远道取穴,即在受病部位的远距离取穴治疗。例如:《针炙聚英·肘后歌》说:“头面之疾寻至阴,腿脚有疾风府寻,心胸有疾少府泻,脐腹有疾曲泉针。”这就是远部选穴的范例。此法在具体应用时,有本经取穴和异经取穴之分。 配穴方法,是在上述经穴主治纲要和选穴原则的基础上,根据各种不同症证的治疗需要,选择具有协调作用的两上以上的穴位加以配伍应用的方法。
B)本经取穴:当诊断病变属于何脏何经之后,即可选该经有关穴位治疗。例如,肺病取太渊、鱼际。
C)异经取穴:许多疾病的病理变化,在脏腑与脏腑之间,往往是彼此关联,相互影响的。因此治疗必须统筹兼顾。例如,呕吐属胃病,当取中脘、足三里。若由肝气上逆导致胃气不降而呕吐者,则当同时取太冲、肝俞平肝降逆,使胃不受侮,而呕吐可平。
D)对症选穴:是针对个别症状的治疗措施,一般属于治标的范畴。例如大椎退热,人中苏厥,神门安神,关元温阳等等。
2、配穴方法
例如,胃病取中脘、胃俞等是近取法,取内关、足三里、公孙等是远取法。 A、前后配穴法 在《灵枢·官针》中称为“偶刺”。应用时先以手在胸腹部探明痛点,然后向背腰部划一平行弧线直对痛点,前后各斜刺一针。前指胸腹,后指背腰。
B、上下配穴法:上,指上肢和腰部以上,指下肢和腰部以下。上下配穴法在临床上应用最广。 例如胃病,上肢取内关,下肢取足三里;
C、左右配穴法:这是以经络循行交叉的特点为取穴依据的,《内经》中的“巨刺”、“缪刺”,就是左右配穴法的运用。此法多用于头面部疾患,例如:左侧面竣取右侧的合谷,右侧面竣取左侧的合谷;
D、表里配穴法:本法是以脏腑经脉的阴阳表里的关系为配穴依据的。即阴经的病变,可同时在其相表里的阳经取穴,阳经的病变,可同时在其相表里的阴经取穴。
E、远近配穴法:即选穴原则中的“近部选穴”与“远部选穴”配合使用的方法。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3、特定穴的应用
特定穴的涵义,主要具有内容系统,形式固定,寓意深,法度谨严等特点。这些穴位,在临床应用时,与其它配穴方法相互配合,疗效较好,故分别介绍如下。
1、五输穴 是指十二经的井、荥、输、经、合等穴。是人体经络之气出入之所。因此,各脏腑经络有病,都可取用五输穴。 由于春夏阳气在上,人体之气行于浅表,刺宜较浅;秋冬阳气在下,人体之气潜伏于里,刺宜较深。而五输穴的分布,是井、荥所在部位的肌肉较浅薄,经、合所在部位的肌肉较深厚,故亦可春夏取井、荥,秋冬取经、合等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