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肛痈
肛痈是指直肠周围间隙发生急慢性感染而形成的脓肿。相当于西医学的肛门直肠周围脓肿。肛痈的发生绝大部分与肛隐窝炎有关,其临床特点是发病急骤、肛周剧痛,伴全身高热,酿脓破溃后易形成楼管。由于肛痈发生的部位不同,可有不同的名称,如生于肛门旁皮下者,名肛门旁皮下脓肿;生于坐骨直肠窝者,名坐骨直肠窝脓肿;生于骨盆直肠窝者,名骨盆直肠窝脓肿;生干直肠后间隙者,名直肠后间隙脓肿。
[病因病机]
过食辛辣肥甘、醇酒炙博之品,损伤脾胃,湿热内生,下注肛门,蕴久化热,热胜肉腐,发为痈疽;或肺肾阴虚,湿热痰浊凝聚肛门,郁久热胜肉腐,发为本病。
[诊断]
一、肛门旁皮下脓肿发于肛门周围的皮下组织内,局部红肿热痛明显,成脓后按之应指,全身症状较轻。溃脓后易形成皮下肛瘘或低位瘘。
二、坐骨直肠窝脓肿位于坐骨直肠窝内,初起觉肛门部坠胀微痛,逐渐全身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肛门胀痛加剧或跳痛,坐卧不安,患侧肛周皮肤微红肿,肛门指检患侧直肠壁饱满,压痛明显,可有波动感。
三、骨盆直肠间隙脓肿位于提肛肌以上,腹膜反折以下,位置较深,局部症状不典型,仅觉肛门胀痛,全身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肛周皮肤多无明显红肿,肛们指检患侧直肠壁饱满、压痛及波动感,溃脓后多形成高位肛瘘。
四、直肠后间隙脓肿部位较深,表现为直肠内坠胀痛,逐渐加重,全身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肛周皮肤无明显改变,肛门指检直肠后壁饱满,压痛或波动感。
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在10X109几以上,中性粒细胞大于70%。
[鉴别诊断]
肛周毛囊炎、疖肿病变在肛周皮肤或皮下,多由局部皮肤破损染毒所致,与肛窦炎无直接联系,局部红肿热痛,肛门指检无异常发现,溃后不形成肛瘘。
[辨证论治]
一、内治法
(一)湿热蕴结肛门周围突然肿痛,逐渐加剧,肛周压痛或见红肿,伴恶寒发热,口干尿黄;舌红,苔黄腻,脉数。
辨证分析:湿热之邪蕴于肛门,气血不畅,郁而化热,则见肛周疼痛;正邪相搏,则见恶寒、发热;热邪为患,则出现口干、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数为湿热蕴结之象。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
方药:革藓渗湿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
(二)热毒炽盛肛门肿痛剧烈,持续数日,痛如鸡啄,难以人寐,肛周红肿热痛,按之有应指感,或穿刺时有脓液;恶寒,发热,口干,便秘,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脉弦滑。
辨证分析:邪热内蕴,日久不解,热胜肉腐,肉腐即成脓,故见肿痛剧烈,痛如鸡啄,按之应指,或穿刺有脓;邪正相争,则见恶寒、发热;邪热炽盛,津液耗伤,故见口干、便秘;小便黄、舌红、苔黄、脉弦滑皆为邪热内盛之象。
治法:清热解毒透脓。
方药:透脓散加减。
(三)阴虚毒恋肛门肿痛,日久不消,皮色暗红,成脓时间长,溃脓稀薄,疮口难敛;伴午后潮热,心烦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
辨证分析:肺肾阴虚,正气不足,湿热内侵,蕴结不散,阻碍气机而气血瘀滞,故肛门肿痛,日久不消;正气不足则难以成脓,正虚不能托毒外出,故疮口日久不愈,脓液稀薄;阴虚内热,则午后潮热,心烦口干,夜寐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为阴虚内热之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