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适应证辛凉解表用于外感风热证,疮疡掀红肿痛,或咽喉疼痛,或皮肤间出现急性泛发性皮损,皮疹色红,伴有恶寒轻,发热重,汗少,口渴,小便黄,苔薄黄,脉浮数者。如颈痈、乳痈、瘾疹(风热型)、药毒等。辛温解表用于外感风寒证,疮疡肿痛酸楚,或皮肤间出现急性泛发性皮损,皮疹色白,或皮肤麻木,伴有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身痛,口不渴,苔白,脉浮紧者。如瘾疹(风寒型)、麻风病初起。
注意点疮疡溃后,日久不敛,体质虚弱者,即使有表证存在,也不宜发汗太过,否则汗出过多,体质更虚,易引起痉厥、亡阳之变。所以《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说:“疮家,身虽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
牛蒡解肌汤(《疡科心得集》)
[组成]牛蒡子、薄荷、荆芥、连翘、山栀、丹皮、石斛、玄参、夏枯草
[用法]水煎服。
[功用]祛风清热,化痰消肿。
[主治]头面颈项部的疮疡、牙龈肿痛等病初期,局部红肿热痛有硬结者。
[方解]方中牛蒡子疏散风热、化痰解毒、通泄热毒,为主药。辅以薄荷轻清凉散,解风热之邪;荆芥轻扬温散,善除上部郁滞之风邪。再配以连翘散结清热解毒,山栀清热泻火,丹皮凉血清热,石斛清热生津,玄参泻火解毒,夏枯草清肝泻火、软坚散结。共同组成辛凉解表、散结消肿的代表方。
(二)通里法
用泻下药物,使蓄积在脏腑内部的毒邪得以疏通排出,从而达到除积导滞、逐瘀散结、泻热定痛、邪去毒消目的的一种治法。通里法又分为攻下(寒下)和润下两法。
方剂举例攻下法方,如大承气汤、内疏黄连汤、凉膈散;润下法方,如润肠汤。
常用药物攻下药,如大黄、枳实、槟榔、芒硝;润下药,如瓜蒌仁、火麻仁、郁李仁、蜂蜜等。
适应证攻下法用于表证已罢,热毒人腑,内结不散。如外科疾病的实热阳证,掀红高肿,疼痛剧烈,皮肤病的皮损掀红灼热,伴口干饮冷,壮热烦躁,呕恶便秘,苔黄腻或黄糙,脉沉数有力者。润下法用于阴虚肠燥便秘。如疮疡、肛肠病、皮肤病等阴虚火旺;胃肠津液不足,口干食少,大便秘结,脘腹痞胀,苔黄腻或薄黄,舌干红,脉细数者。
注意点运用通里攻下法时,必须严格掌握适应证,年老体衰、妇女妊娠或月经期更宜慎用。使用时应中病即止,不宜过剂,否则会损耗正气,尤其在化脓阶段,过下之后,正气一虚,则脓腐难透,疮势不能起发,反使病情恶化。且若用之不当,能损伤肠胃,耗伤正气,易使毒邪内陷。
内疏黄连汤(《外科正宗》)
[组成]木香、黄连、山栀、当归、黄芩、白芍、薄荷、槟榔、桔梗、连翘、甘草、大黄
[用法]水煎,饭前服。
[功用]清火,泻热,通便。
[主治]痈疽肿硬,发热烦躁,干呕饮冷,大便秘结,舌干口苦,脉沉实,属里实热者。
[方解]方中黄连清热解毒,直折火势;大黄峻下实热,荡涤肠胃,导热毒从大便而出,为主药。辅以山栀清热除烦,黄芩清热燥湿,薄荷疏解风热,连翘清热解毒。配以当归、白芍养血润肠,增水行舟;木香、槟榔疏通胃肠之气;桔梗开提肺气,肺与大肠相表里,间接疏通肠胃之气,有利于泻火通便。佐以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合用,清火泻热通便,使邪毒随大便通利而疏解。
(三)清热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