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妇科 骨科 耳鼻喉 肛肠 泌尿 不孕不育 皮肤病 口腔 肿瘤 糖尿病 眼病 性病 肝病 心血管 更多
中医网
您的位置:首页 > 中医临床 > 中医外科 > 正文


注意阅读时间,健康用眼! 2012-06-16   中医诊疗网  www.zlnow.com

    痈

    痈是气血为毒邪壅塞而不通的意思,有“内痈”与“外痈”之分。内痈生在脏腑,外痈生在体表。本节只讲述外痈。

    痈是指发生在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灵枢·痈疽》云:“痈者,其上皮薄以泽。此其候也。……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然不能陷,骨髓不为焦枯,五脏不为伤,故命曰痈。”本病的特点是局部光软无头,红肿疼痛(少数初起皮色不变),肿胀范围多在6—9cm,发病迅速,易肿,易脓,易溃,易敛,多伴有恶寒、发热、口渴等全身症状,一般不会损筋伤骨,也不会造成陷证。由于发病部位不同,本病有许多名称,生于颈部的,称颈痈;生于腋下的,称腋痈;生于脐部的,称脐痈;生于胯腹的,称胯腹痈;生于委中穴的,称委中毒。相当于西医的体表浅表脓肿、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

    颈痈

    颈痈是发生在颈部两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俗名“痰毒”。相当于西医的颈部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特点是初起局部皮色不变,肿胀,疼痛,灼热,肿块边界不清。

    [病因病机]

    多因外感风温夹痰热或肝胃火毒夹痰热侵袭少阳阳明之络,蕴结于颈侧而发;亦有因乳蛾、口疳、龋齿或头面疖肿等感染毒邪而诱发者。

    [诊断]

    多见于儿童。常生于颈部两侧,但颌下、耳后、颏下等处也可发生。

    初起患部结块,形如鸡卵,白肿,灼热,疼痛,活动度不大。约经7一10天,如不消散,即欲成脓,此时结块处皮色发红,肿势高突,疼痛加剧如鸡啄米样,按之中软而有波动感。溃后流脓黄白稠厚,肿消痛减,约10天左右愈合。

    本病多伴有轻重不同的全身症状,如恶寒、发热、头痛、口干、便秘、尿赤等。

    [鉴别诊断]

    一、痄腮多发于腮部,常双侧发病;色白漫肿,酸胀少痛;不会化脓,7—10天消退;有传染性。

    二、娶核本病为慢性颈部淋巴结炎。虽多由头面疮疖、口腔感染等疾病引起,但结核肿形较小,推之活动;一般不会化脓;无全身症状。

    [辨证论治]

    内治法

    (一)风热痰毒颈侧或耳下、缺盆处白肿、热、痛,疼痛牵引肩部及上臂,肿块形如鸡卵,活动度差;伴恶寒发热,头痛,咳嗽;舌质淡红,苔黄,脉浮数。

    辨证分析:外感风热痰毒之邪,蕴结于颈侧,阻于少阳、阳明之络,气血运行受阻而成肿块;风热犯表而有恶寒发热、头痛;风邪犯肺,故有咳嗽;舌质淡红、苔黄、脉浮数为风热表证之象。

    治法:祛风清热,化痰消肿。

    方药:牛蒡解肌汤加减。肿块坚硬,加玄参、赤芍、花粉清热消肿。

    (二)肝胃火毒颈部白肿(或红肿)、热、痛,肿势散漫,连及前颈、后项或耳下,硬结疼痛;伴高热,口渴欲饮,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辨证分析:肝胃火毒挟痰上攻,循经蕴结于颈部,故肿势散漫,硬结疼痛;内热炽盛,故高热,口渴欲饮;阳明热甚于内,故口渴,高热烦躁,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均为痰热火毒炽盛之象。

    治法:清热解毒,化痰消肿。

    方药;普济消毒饮加减。若红肿硬结甚,加生地、赤芍、花粉清热消肿;高热抽搐加钩藤清肝熄风;脓成则切开排脓,用九一丹或八二丹药线引流,外盖金黄膏或红油膏。脓尽改用生肌散、白玉膏。

 1/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外科治法
微信搜索“zhongyikong”并关注,每天体验中医之道。
友情提示,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京ICP备14033551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