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妇科 骨科 耳鼻喉 肛肠 泌尿 不孕不育 皮肤病 口腔 肿瘤 糖尿病 眼病 性病 肝病 心血管 更多
中医网
您的位置:首页 > 中医临床 > 中医内科 > 正文

第三节 痉病


注意阅读时间,健康用眼! 2012-07-01   中医诊疗网  www.zlnow.com

    第三节 痉病
    痉病系指由于筋脉失养所引起的以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至角弓反张为主要特征的临床常见病。

    中医药对痉病有系统的理论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历代医家对痉病发病原因的认识,经历了从外感致痉到内伤亦可致痉的过程。《内经》对痉病的病因是以外邪立论为主,认为系风寒湿邪,侵犯人体,壅阻经络而成。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暴强直,皆属于风”。《灵枢·经筋》也说:“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灵枢·热病》说:“热而痉者死。”汉·《金匮要略》在继承《内经》理论的基础上,不仅以表实无汗和表虚有汗分为刚痉、柔痉,并提出了误治致痉的理论,即表证过汗、风病误下、疮家误汗以及产后血虚、汗出中风等,致使外邪侵袭,津液受伤,筋脉失养而引发本病。《金匮要略》有关伤津致痉的认识,不仅对《内经》理论有所发挥,同时也为后世医家提出内伤致痉的理论奠定了基础。宋·《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痉叙论》明确痉病的病位在筋,病机是“筋无所营”。.明代对“阴虚血少”导致痉病有较充分的认识。《景岳全书,痉证》说:“凡属阴虚血少之辈,不能养营筋脉,以致搐挛僵仆者,皆是此证。如中风之有此者,必以年力衰残,阴之败也;产妇之有此者,必以去血过多,冲任竭也;疮家之有此者,必以血随脓出,营气涸也。……凡此之类,总属阴虚之证。”而温病学说的发展和成熟,更进一步丰富了痉病的病因病机理论,其热盛伤津,肝风内动,引发本病的论述,使痉病的病因学说渐臻完备。如《温热经纬·薛生白湿热病》说:“木旺由于水亏,故得引火生风,反焚其木,以致痉厥。”同时,在外邪致痉中也补充了“湿热侵入经络脉隧中”的认识。

    痉病古代亦称瘛疯、抽搦、抽风、反折。《张氏医通,瘛疯》说:“瘛者,筋脉拘急也;疚者,筋脉弛纵也,俗谓之抽。”《温病条辨·痉病瘛病总论》又说:“痉者,强直之谓,后人所谓角弓反张,古人所谓痉也。瘛者,蠕动引缩之谓,后人所谓抽掣、搐搦,古人所谓瘛也。”可见,本节痉病讨论的是全身或局部肌肉强直性或阵发性抽搐发作的病证。至于如金疮破伤,创口不洁,感受风毒病邪引发的发痉,名为“破伤风”,因与一般内科痉病不尽相同,不属本节讨论范围,故在外科加以讨论。

    西医学锥体外系疾病、高肌张力综合征和引起脑膜刺激征的有关疾病,符合本病临床特征者,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1.邪壅经络风寒暑湿燥火“六气皆能致痉”(《温病条辨·痉因质疑》),若感受外邪,留滞壅塞于经络,气血不能运行,筋肉失养而拘急发痉。如《金匮要略方论本义·痉病总论》所说:“脉者人之正气正血所行之道路也,杂错乎邪风、邪湿、邪寒,则脉行之道路必阻塞壅滞,而拘急蜷挛之证见矣。”

    2.热甚发痉或外感火热之邪,或情志过激,内生肝火等,若火热炽盛,必耗灼阴津,筋脉失濡而挛急发痉。如《温热经纬·薛生白湿热病》说:“火动则风生而筋挛脉急。”亦即“木火同气,热盛生风。”

    3.阴血亏损多由误治或它病所致。误治者,即汗、吐、下太过,阴精耗散;它病所致者,即产后失血或汗证、血证、呕吐、泄泻、久病体虚等,伤精损液,导致津伤液脱,亡血失精,筋脉失养而成。如《景岳全书·痉证》说:“凡属阴虚血少之辈,不能养营筋脉,以致搐挛僵仆者。”《温病条辨·湿痉或问》说:“以久病致痉而论,其强直背反瘛疯之状,皆肝风内动之为也。”此即阴虚生风、血虚生风之谓。

    4.瘀血内阻多因病久人络,络血不畅而瘀,或外伤瘀血内阻,新血不生,进而闭阻脉络,血不养筋而病痉。

 1/6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下一篇:第二节 血证
微信搜索“zhongyikong”并关注,每天体验中医之道。
友情提示,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京ICP备14033551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