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妇科 骨科 耳鼻喉 肛肠 泌尿 不孕不育 皮肤病 口腔 肿瘤 糖尿病 眼病 性病 肝病 心血管 更多
中医网
您的位置:首页 > 疾病大全 > 妇科疾病 > 妇科症状 > 腹痛 > 正文

痛经病


注意阅读时间,健康用眼! 2012-09-01   中医诊疗网  www.zlnow.com

〔按语〕 本病为寒湿凝滞型,治则为温经化瘀,利湿止痛。气海、关元均属任脉,前者为任脉之脉气所发,元气之海,有通调下焦之功;后者为小肠募穴,足三阴经与任脉之会。《类经图翼》谓:“此穴处人身上下四旁之中,故又名大中极,乃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这说明它所处部位的重要。上穴通过针刺与艾灸,能起到温经散寒,祛瘀通络和调冲任的作用。血海为足太阴脾经治血症的要穴,有破血止痛之效。三阴交为足三阴经的三脉交会处,佐以足厥阴肝经荣穴行间,具有通经活络,调和气血之功。根据“寒则温之”的原则,重灸气海、关元,胞宫得暖,寒凝得散,而痛经自愈。 〔处方7〕 合谷 三阴交
〔处方2〕 气海 关元 三阴交
[处方13] 承浆 大椎
         配穴:太冲 足三里 合谷 血海 地机 次髎 膈俞 肝俞 中脘

[治验] 沈××,女,28岁。月经临行腹痛甚剧,量少色黯有块,卷卧不伸,形寒,呕吐,舌黯苔薄白,脉弦细。治疗则取:十七椎下、胸椎十二夹脊、合谷、三阴交、太冲、关元。先针十七椎下及胸椎十二夹脊,用捻转泻法留针14分钟。针旁加艾条温灸,当即呕吐止,腹痛稍缓,次针合谷、三阴交、太冲,用间歇法留针,并在关元艾条灸,当日20分钟后,腹痛顿减,能下床活动。调治3个月痊愈。
[处方12] 主穴:十七椎下 三阴交 气海
[按语] 本病为寒湿凝滞型,治则为温经散寒,化瘀除湿。中极,归来可调理冲任,温运下焦,活血化瘀;三阴交乃足三阴经之交会穴,刺之可调脾,益肝肾;秩边可调经止痛。上穴合用,可使寒湿得化,胞宫得复,其痛得止。
[治验] 赵××,女,39岁,干部,1989年1月24日就诊,4年前因受寒湿而致行经腹痛,每月发作1次,西医检查:子宫内膜移位,用中西药物无效,于月经第3天来诊。查:不能直腰,手足不温、伴头痛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沉迟。诊断:痛经。依上方上法治疗10次而愈。
应用本法治疗85例,治愈51例,占60%;显效18例,占21%;进步12例,占14%;无效4例,总有效率95%。

〔处方6〕 气海 关元 血海 三阴交 行间

〔按语〕 本病为气滞血瘀型,治则为行气活血,祛瘀止痛。本方取气海以通调冲任二脉,蒸动气化,宣通涩滞,调理气机以帅血行;取关元且用热法,以温补下元,可敬寒活血;配三阴交可疏肝脾肾三经之气,以活血通滞,更利调经,且是三阴皆循行过少腹,尤是循经远位必取之穴。然本证之治,实则行气调气为主,活血为次,欲通经调气,以手法调节控制感传至为重要,如气至病所,其效立见。
[处方11] 承浆 大椎
〔按语〕 本病为气滞血癌型,治则为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方中中极可通调任冲,行瘀止痛,活血通经;归来为足阳明经穴,用之调气血以辅中极之功;远端佐地机,系足太阴经之郄,镇痛力强。加灸,可加强温通之力,使经脉通,血下行,其痛自止。
[按语] 本病为寒凝气滞型,治则为散寒行气,温经止痛。取肾俞可益肾气;中极为足三阴与任脉交会穴,有调冲任、暖胞宫之功;配以次留可利气止痛;地机为足太阴脾之郡穴,能行血调经,上穴合用,能行气化瘀,温经止痛。
〔治验〕 徐××,女,27岁。小腹疼痛已4年余,月经来潮前后加剧,恶寒喜暖,苔薄白,脉沉紧。治疗3个疗程后,谙症悉除,2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治验〕 白××,女,20岁。痛经史4年,热敷缓解,经来则小腹疼痛难忍,经有血块,舌黯苔少,脉弦。经前1—2天针刺上述穴位,再辨证选穴,经期过后无痛为止,每天l一2次。经4次治疗而愈。
〔操作〕 气海、关元采用三进一退法补之,使针感向小腹部两旁扩散,下达阴部。血海、三阴交、行间施以平补平泻法,并在针柄上裹艾绒进行温针灸。每于月经后1周开始治疗,隔日1次,7次为1个疗程。
微信搜索“zhongyikong”并关注,每天体验中医之道。
友情提示,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京ICP备14033551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