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方8] 中极 归来 三阴交 秩边
〔按语〕 本病属气滞血瘀型,治则为理气祛瘀,扶正止痛。气海为气之海,呼吸之根,藏精之所,为下焦之要穴,针之可益真脏,回生气,温下元,振肾阳;天枢乃大肠之募穴,能分理水谷,糟粕,清导一切滞浊,与气海相配,取气海振下焦之阳,取天枢调理肠胃之气,以利运化。足三里可健脾强胃,益气血生化之源。
[操作] 先取承浆向下斜刺5分,待患者有针感后,快速提插捻转30秒,留针30分钟,每隔10分钟行针1次,复取大椎将针刺入皮下后,向深部缓慢进针,使针感向背部下方传导如届寒凝血癌或虚证痛经,在针柄上套l寸长的艾条点燃悬灸,每次2壮。一般在经来前3天治疗,到月经停止为1个疗程。每日1次。
〔按语〕 本病为肝气郁滞型,治则为疏肝理气止痛,用泻法施针。公孙为八脉交会穴,通于冲任,可理气活血,调理冲任达到行瘀止痛功效;八脉交会穴列缺通于任脉,沟通胞宫,上二穴合用为马丹阳“合担用法担”之法。太冲为肝经原穴,有舒肝解郁,调理气血作用。中极属任脉经穴,通于胞宫,可调理冲任,疏通胞脉。
〔操作〕 采用重泻手法。
〔按语〕 本病为气滞血癌型,故重泻脾经之三阴交、阴陵泉,活血化瘀,通经止痛。 〔处方5〕 中极 归来 地机
痛经病〔处方1〕 气海 天枢 足三里
[治验] 张××,女,18岁,病历号:66—44464,月经痛5年,始于初潮,每行经前小腹疼痛,经色紫黯成块,经行后才能逐步缓解。查:舌淡苔薄。诊断:痛经。依上方上法治疗3个月告愈。
〔按语〕 本病为寒气凝滞型,治则为温经化瘀止痛。因左侧主血,右侧主气。右合谷配左三阴交可补气和血,而寒自散。合谷为手阳明之原穴,阳明为多气多血之腑。三阴交属足太阴脾经主血分。故2穴相配可调和气血,通经止痛。
〔治验〕 姚××,女,23岁。经期适至,少腹疼痛难忍,伏卧屈膝,双手紧按。诊脉沉而迟,乃胞宫因寒凝气滞,经来不畅,气血不和之故。以上法治之1次,疼痛解除。5日后随访,经回未再作痛。
[按语] 痛经病位主要在胞宫,和冲任有密切的关系。因为任脉主一身之阴脉,起于胞中,行于腹部正中,与足三阴经交会,主一身之阴,为“阴脉之海”。月经为阴血所化生,任脉之阴血滋养胞宫,与冲脉相互资助,才能保证女子正常的月经来潮,正如《素问·上古天真》日“任脉通……月事以时下。”故任脉受病,胞宫失养,则易发生疼痛,晋·王叔和《脉经·卷二》论述任脉疾病有“动苦少腹绕脐丫横骨,阴中切痛。”故选任脉之承浆,可以调冲任,补阴血不足。加之大椎是手足三阴经和督脉之交会穴,可以总汇一身之阳,调整全身诸阳之气,推动气血运行。二穴合用有振奋阳气,滋养胞宫之功,使胞宫内气血运行通畅,冲任调和则无疼痛之虞。
[治验] 李×,女,26岁,未婚,农民自述痛经1年,曾用中西药治疗,效果不佳,每次月经来前l天,少腹部疼痛难忍,诊之舌淡,苔白润,脉沉而迟。按上法治疗1次疼痛减轻,治疗至月经停止,以后每次月经来前3日开始治疗,连续3个月痊愈,随访1年,未见复发。
〔操作〕 直刺公孙(双)0.5寸,采用提插捻转手法,刺用泻法。留针30分钟,5分钟行手法1次。
[处方9] 肾俞 中极 次髎 地机
气血两虚型:足三里 气海 关元
[治验] 王××,女,16岁,学生。15岁月经来潮,每次均出现小腹胀痛,胸肋胀满经量少而不畅,色紫黑并有血块,潮期4—5天,症状随之逐渐消失。脉沉弦,舌紫黯。诊为痛经。皮下针刺中极、三阴交、血海,针后10分钟腹痛渐减、留针30分钟,每日1次,共3次,腹痛消失,次月于月经前3天,按上法连针3天,月经来潮时,无腹痛感觉,第3个月月经正常,随访5年未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