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人类愈多使用化学物品,患上癌症的机会便愈高。在过去10年,香港每年的淋巴癌新增个案上升超过2成。医学界相信,致癌原因与染发剂、农药等化学污染有关。
有医学专家称,由于淋巴癌症状与其他病症相似,很难察觉,故呼吁市民若发现淋巴核出现无痛肿胀,或无端发烧,应作详细身体检查。
昨天是首届“全球淋巴瘤关注日”。在“非何杰金氏淋巴瘤抗癌基金”成立典礼上,香港大学内科学系血液及肿瘤科主管梁宪孙指出,淋巴瘤是其中一种发病率上升最快的癌症。医管局的数字显示,本港1991至2001的每年新增个案由522宗增加至640宗,升幅达23%,当中9成是非何杰金氏淋巴瘤(NHL),高峰发病年龄为45至60岁,近年来有年轻化趋势。
梁宪孙解释说,淋巴瘤是淋巴结或体内各个器官(如脑、胃、骨和皮肤等)的淋巴组织出现癌病变,成因未明,但估计化学污染会有影响,如染发剂某种化学成分便证实与此病有关,另外艾滋病、曾接受电疗或经常接触辐射人士患此病的风险亦高,早期治疗的痊愈率可达7、8成,至后期则只有 3、4成。他说,医学界都指这个病“最会伪装”,最明显征状是颈部、腋窝或腹股沟的淋巴核无痛肿胀,其余只有晚间出汗、无端发烧、体重下降和疲劳、咳嗽和呼吸困难以及持续全身瘙痒;一般市民甚至医生因而忽略了征状而错过治疗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