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 |
调整阴阳,恢复阴阳相对平衡,有广义与狭义之分,而临床运用这一治则时,又主要以狭义为主。
从狭义言,调整阴阳病证的偏盛偏衰: 以阴阳失调概括病变规律,主要包括阴阳偏盛、阴阳偏衰、阴阳相损、阴阳格拒、亡阴亡阳等几个方面。狭义的调整阴阳,乃是针对这些病理变化而设。
1、阴阳偏盛(邪盛)——损共有余: 即阴邪(如寒、痰、湿之邪)或阳邪(如火、热、毒、暑、燥诸邪)过盛的病证,临床应采取“损其有余”的方法治之。如阳热炽盛的实热证,即应“治热以寒”、“热者寒之”,以清泻有余之阳热; 阴寒内盛的实寒证,则应“治寒以热”,“寒者热之”,以温散有余之寒邪。
阴阳邪气偏盛的证候中,一方的偏盛,常可导致另一方的不足,如阳热亢盛易使机体阴津耗伤,阴寒偏盛则易于损伤机体阳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谓“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即指此而言。故在调整阴阳邪气偏盛时,应注意有无相应的阳或阴受损情况存在,若已引起相对一方虚损明显时,则当兼顾其不足,配合以扶阳或益阴之法。
2、阴阳偏衰(正虚)——补其不足: 对于阴精或阳气虚损不足的病证,应采取“补其不足的方法治之。如阴精亏耗,不能制阳,常表现为阴虚阳亢的虚热证,治当针对不同脏腑的阴虚而滋阴以制阳,即前人所谓“阳病治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若阳气虚衰,不能制阴,常表现为阳虚阴盛的虚寒证,治疗亦应针对不同脏腑的阳虚而补阳以制阴,即前人所谓“阴病治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机体阴精与阳气虚损到一定程度时又常相互影响,即阳气虚弱日久,可以累及阴精化生不足,而阴精亏损日久亦可累及阳气生化无源,此即所谓“阴阳相损”,最终形成阴阳两虚证,治疗时则应阴阳双补。
应当指出,阴阳是互根互用的,阴虚或阳虚可致互损,因此中医学在调整阴阳偏衰的病证时,还十分强调“阳中求阴”和“阴中求阳”。阳中求阴,即补阴时适当配以补阳药,通过补阳来促进阴精的化生。如血(阴)虚补血时,每用补气(阳)之黄芪、党参,乃取“阳中求阴”、“气能生血”之意。阴中求阳,即补阳时适当配以补阴药,通过补阴为阳气的生化补充物质基础。如肾阳虚衰补肾阳(用附子、肉桂等)时,每常配以六味地黄丸,即是取“阴中求阳”之意。正如《景岳全书.新方八略》中所云:“此又阴阳相济之妙用也。故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 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3、阴阳格拒——破阴破阳: 此乃阴阳失调病证中比较特殊的一种类型。包括阴盛格阳和阳盛格阴两类证候。阴盛格阳(又称格阳证),系指阴寒之邪壅盛于内,逼迫阳气越于外,使阴阳之气不相顺接,互相格拒的病理证候。阴寒极盛是疾病的本质(每见四肢厥冷、尿清、便溏、身热反欲盖衣被、口渴喜热饮、脉大无力等),但由于格阳于外,常可见面颊浮红、烦热、口渴、脉大等假热之象,故又称其为真寒假热证。治当破阴回阳救逆,常用通脉四逆汤之类。
阳盛格阴(又称格阴证)系指邪热内盛,深伏于里,阳气被遏,郁闭于内,不能外达于肢体而格阴于外的病理证候。阳盛于内是疾病的本质(每见口渴喜冷饮、咽干口臭、谵语、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而干、脉沉数而有力等),但由于格阴于外,常可出现四肢厥冷(肢虽冷但身灼热而不恶寒)、脉沉等假寒之象,故又称其为真热假寒证。如《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指出:“阳气太盛……不相入也,则格阴于外,故曰阳盛格阴也。”治当泻热以破阳盛格阴之热,常用白虎汤、承气诸汤。
4、亡阴亡阳——救阴回阳: 亡阳是指机体阳气发生突然性脱失,而致全身机能突然严重衰竭的病理证候。每见大汗淋漓、肌肤手足逆冷、倦卧神疲、面色苍白、脉微欲绝等危候,治当回阳救逆,常用四逆汤、参附汤等。
亡阴是指由于机体阴液发生突然性消耗或丢失,而致全身机能严重衰竭的病理证候。每见全身极度衰竭、喘喝烦躁、手足虽温而汗多欲脱等。治当救阴为主,常用生脉散、独参汤诸方。
亡阴与亡阳,于临床征象方面有所区别,但由于机体的阴精与阳气存在着互根互用的密切关系,阴亡则阳无所附而散越,阳亡则阴无以化生而耗竭; 亡阴可以迅速导致亡阳,亡阳亦可迅速导致亡阴,最后“阴阳离诀,精气乃绝”,生命活动也随之终止而死亡。故治这类病证应根据阴阳互根之理而救阴回阳并举同施,只不过是以某一方面为主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