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 |
7、治淋,亦主下血:黄芩200克,细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服。(《千金翼方》)
8、治吐血衄血,或发或止,皆心脏积热所致:黄芩50克(去心中黑腐),捣细罗为散。每服15克,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不计时候,和滓温服。(《圣惠方》黄芩散调)
9、治崩中下血:黄芥,为细未。每服5克、烧秤锤淬酒调下。(《本事方》)
10、治妇人四十九岁已后,天癸却行或过多不止:黄芩心枝条者二两(重用米醋,浸七日,炙干,又浸又炙。如此七次)。为细未,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温酒送下,日进二服。(《瑞竹堂经验方》芩心丸)
11、安胎:白术、黄芩、炒曲。上为未,粥丸,服。(《丹溪心治》)
12、治肝热生翳,不拘大人小儿:黄芩50克。淡豉150克,为未。每服15克,以熟猪肝裹吃,温汤送下,日二服。忌酒、面。(《卫生家宝方》)
13、治眉眶痛,属凤热与痰:黄芩(酒浸,炒)、白芷。上为未,茶清调10克。(《丹溪心法》)
14、治灸疮血出:酒炒黄芩10克。为未,酒服。(《怪证奇方》)
15、治火丹:杵黄芩末,水调敷之。(《梅师集验方》)
16、治产后血渴,饮水不止:黄芩(新瓦上焙干)、麦门冬(去心))各25克。上件,细切。每服15克,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杨氏家藏方》)
17、治汗后余毒颊肿痛:黄芩、瓜蒌、甘草上口父咀.每服25克白水煎服.(《普济方》)
【黄芩的中医附方】:
1、黄芩膏
《永乐大典》卷一○三三引《王氏手集》:黄芩膏
处方1:黄芩。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鸡头大。
功效与作用:小儿衄血、吐血、下血。
用法用量:3岁服1丸,以浓盐汤送下。
摘录:《永乐大典》卷一○三三引《王氏手集》《圣惠》卷九十:黄芩膏
处方2:黄芩75克、黄柏1.5克、栀子仁1.5克、黄连1.5克(去须)、竹叶100克、生地黄75克、胡粉1.5克、川大黄50克、水银50克(入少水,与胡粉同研令星尽)。
制法:除水银、胡粉外,上锉,如豆大,以新绵裹,用猪脂1斤半入铛内,于慢火上煎10余沸,候药色紫,去绵,以布绞去汁,候凝,下水银、胡粉,以柳木篦搅令匀,膏成,以瓷盒盛。
功效与作用:小儿热疮黄脓出。
用法用量:每日夜涂3-4次。
摘录:《圣惠》卷九十
《鬼遗》卷五:黄芩膏
处方3:黄芩50克、黄耆50克、芎䓖50克、白蔹50克、防风50克、芒草50克、白芷50克、芍药50克、大黄50克、细辛50克、当归50克。
制法:上(口父)咀,以猪脂1升,微火上煎一沸一下,白芷黄即成膏。
功效与作用:痈疽坚强不消。
用法用量:敷之。坚硬者,日可10易。
摘录:《鬼遗》卷五。
2、阿胶黄芩汤
来源:《重订通俗伤寒论》。
组成:青子芩15克、甜杏仁10克、陈阿胶15克、生桑皮10克、生白芍5克、甘蔗梢25克、生甘草4克、鲜车前草25克。
用法:先用生糯米30克,开水泡取汁出,代水煎药。
主治:秋燥。肺燥肠热,上则喉痒干咳,咳甚则痰粘带血,血色鲜红,胸胁串痰;下则腹热如焚,大便水泄如注,肛门热痛,甚或腹痛泄泻,泻必艰涩难行,似痢非痢,肠中切痛,有似鞭梗,按之痛甚,舌苔干燥起刺,兼有裂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