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 |
【中药黄芪的作用与功效】: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用于湿温、暑温胸闷呕恶,湿热痞满,泻痢,黄疸,肺热咳嗽,高热烦渴,血热吐衄,痈肿疮毒,胎动不安。主治温热病、上呼吸道感染、肺热咳嗽、湿热黄胆、肺炎、痢疾、咳血、目赤、胎动不安、高血压、痈肿疖疮等症。黄芩的临床应用抗菌比黄连还好,而且不产生抗药性。我们借助广谱抗菌作用强的特点,用在真菌培养杂菌感染特厉害,用黄芩提取液效果很好,它是农业病害防治最理想的一味药。
【中药黄芪的药理作用】:
1.与功效主治相关的药理作用
(1)抗菌、抗病毒
①黄芩素、汉黄芩苷元。
②体外:对多种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致病性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
③抗病毒:抑制流感病毒、乙型肝炎病毒。
(2)抗炎:黄芩素、黄芩苷→抑制急性炎症反应。抑制炎症模型渗出肿胀、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抑制大鼠佐剂性关节炎。
1)机制:抑制炎性介质产生、释放。
2)抑制组胺释放
3)抗花生四烯酸代谢,抑制前列腺素E(PGE)、白细胞三烯(LT)的生成,减轻炎性介质扩张血管、增加血管壁通透性、白细胞的趋化作用。
(3)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抑制免疫反应:尤其对I型变态反应(过敏反应)作用显著。
作用环节:
①稳定肥大细胞膜,减少炎性介质释放。
②影响花生四烯酸代谢,抑制炎性介质的生成。提高机体免疫功能:黄芩苷,提高巨噬细胞、NK细胞功能。
(4)解热。
(5)保肝、利胆(清肝胆):保肝:与抗氧自由基损伤有关。
(6)镇静:中枢抑制。
(7)对血液系统影响:
作用复杂:黄芩素等→抑制血小板聚集;黄芩素等→抗凝血:抑制凝血酶诱导的纤维蛋白产生。
小结:抗病原体、抗炎、调节免疫功能、解热、镇静、保肝、利胆等。无抗肿瘤作用。
2.其他药理作用
(1)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黄酮类成分。降低血清总胆固醇(TC),降低血清甘油三酯(TG)含量,升高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抗动脉粥样硬化。
(2)抗氧自由基损伤:抑制过氧化脂质(LPO)的生成,清除自由基。
(3)降压:直接扩张外周血管;抑制血管运动中枢。
【黄芩的中药药方】:
1、治小儿心热惊啼:黄芩(去黑心)、人参各一分。捣罗为散。每服一字匕,竹叶汤调下,不拘时候服(《圣济总录》黄芩散)
2、泻肺火,降隔上热痰:片子黄芩,炒,为末,糊丸,或蒸饼丸梧子大。服五十丸。(《丹溪心法》清金丸)
3、治慢性气管炎:黄芩、亭苈子各等分,共为细末,糖衣为片,每片含生药0.8克,每日三次,每次片。(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4、治上呼吸道感染,肠炎:黄芩切碎,加四倍量水浸泡四小时,过胳残渣,再加二倍水浸泡两次,合并滤液,用20%明矾液倒入浸液中,调节pH为3.5(每100公斤黄芩,需明矾6~8公斤),产生黄色沉淀,静置四小时,弃去上层清液,将沉淀物装人布袋中加水过滤,烘干,粉碎,造粒打片。侮次服二至三片。(辽宁《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5、治少阳头痛及太阳头痛,不拘偏正:片黄莽,酒浸透。晒千为未。每服5克,茶、酒任下。(《兰室秘藏》小清空膏)
6、治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黄芥150克,芍药100克,甘草100克(炙),大枣十二枚(擘),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伤寒论》黄芩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