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妇科 骨科 耳鼻喉 肛肠 泌尿 不孕不育 皮肤病 口腔 肿瘤 糖尿病 眼病 性病 肝病 心血管 更多
中医网
您的位置:首页 > 中医中药 > 中药知识 > 中药副作用 > 正文

正确看待中药不良反应


注意阅读时间,健康用眼! 2012-06-30   中医诊疗网  www.zlnow.com

   中药药性理论在论述药物作用时,也有不少关于不良反应的论述。例如:在谈到“五味”对疾病的不良影响时,《灵枢·九针》提到:“病在筋,无食酸;病在气,无食辛;病在骨,无食咸;病在血,无食苦;病在肉,无食甘。”《研经言》“凡药能逐邪出某经者,皆能伤正;能补虚者,皆能留邪,能提邪出某经者,皆能引邪入某经。帮麻、桂发表,亦能亡阳;苓泻利,亦能烁津。于此知无药之不偏矣。”又如,在论述“五味”的正、负面作用时提到:“辛行”、“辛散”与“辛散耗气”、“辛伤皮毛”;“甘能补、能和、能缓”与“甘味滋腻”、“甘伤肉”、“(甘)助湿满中”;“苦能泄、能燥”与“苦伤气”、“苦燥伤津”;“酸能收、能涩”与“酸收敛邪”、“酸伤筋”;“咸能软、能泄”与“咸伤血”。论述药味配合时,有“甘寒生津”与“甘寒助湿”,“甘温益气”与“甘温壅中”,“苦寒清热”与“苦寒败胃”等等。以“甘寒”的不良反应为例,栝楼功能清热涤痰,宽胸散结,润燥滑肠,如患者肺热咳嗽,痰浊黄稠,胸痹心痛,用之合适。若患者兼见脾虚便溏,则可因栝楼的性味甘寒有滑肠的作用,会带来便溏加重的不良反应。竹沥功能清热豁痰,定惊利窍,适合用于痰热咳喘。若兼见脾胃虚弱,服后会因甘寒滑利而引起便溏的不良反应。
   中药,即使是单味药,由于所含成分很复杂,其功能与主治都是多方面的,不可能仅限于一种。中药治病,往往只利用其诸多功能与主治中的一种或一小部分,其他未被利用的部分就属于“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其偏性必然带来不良影响(即“有害”)。根据药品不良反应的含义,这些“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就是不折不扣的中药不良反应。以大黄为例,其功能“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用于实热便秘,积滞腹痛,泻痢不爽……”等等。如妇女经前或经期因实热便秘用大黄通便,就可能出现经血过多的不良反应。
   从现代中药药理研究看,麻黄具有发汗、解热、平喘、镇咳与祛痰、利尿、抗肾功能衰竭、抗炎、抗过敏、抗病原体的作用。此外还有对机体免疫功能、心血管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平滑肌、骨骼肌等15个方面的广泛作用(见王本祥的《现代中药药理与临床》)。根据《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的规定,麻黄的功能与主治为“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用于风寒感冒,胸闷喘咳,风水浮肿,支气管哮喘”,没有提到注意事项和禁忌范围。由于麻黄可作用于心血管,使心脏兴奋、血管收缩、血压升高,麻黄所含的主要有效成分麻黄碱,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其较大治疗量(属正常用量范围)能兴奋大脑皮层和皮层下中枢,引起失眠、神经过敏、不安和震颤等症状。因此,即使合格的麻黄在正常用法用量下使用,也可能出现上述某种或某几种不良反应。

     中药不良反应不应扩大化
   真理向外跨出一步便成谬论。显然,把原本不是中药不良反应当成中药不良反应,也是错误。由于种种原因,中药不良反应被扩大化的现象很普遍,可谓司空见惯,甚至见怪不怪。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概念不准确。
   就全世界而言,真正促使各国纷纷进一步重视药品不良反应,完善药品管理法规,是20世纪60年代“反应停事件”之后的事。最早建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系统的国家是美国在1954年建立的。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于1968年开始实施其国际药品监测计划。我国1989年成立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察中心,1998年正式加入WHO国际药品监测合作计划。由于开展工作时间不长,我国出版的辞书、专著、教科书及报刊文章中,关于药品不良反应的概念同国家2004年3月15日发布的概念不尽相同,包括不少医药卫生专业人员在内,对中药不良反应概念不够清楚,将很多原本不属于中药药物不良事件(指发生于中药治疗期间的任何不利的医疗事件,但该事件并非一定与用中药有因果关系)的病例,包括并非合格中药引起而是假冒伪劣中药引起,误用其他品种中药引起的,或不属正常应用范围的误用、滥用,或超出正常用量的乱用,甚至未能判定确系中药引起的不良事件,都归入中药不良反应范围。文献报道的所谓中药不良反应的文章,应尽量明确指出具体是由于何种情况引起的事件,如不合格中药(品种不对、炮制不规范、制剂不合格等)、超剂量、超长时间服用、使用病证不对、甚至故意自杀等等。不分青红皂白,不加分析研究而统统归入中药不良反应,这是不对的。

微信搜索“zhongyikong”并关注,每天体验中医之道。
友情提示,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京ICP备14033551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