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控制饲养:控制饲养也可简称为“精养”。这种方式是将动物基本上置于人工环境下,占地面积小,饲养密度大,劳动投资较多,但是单产较高。如圈养(茸鹿、麝)、笼养(灵猫、鹌鹑)、池养(龟、鳖)、箱养(蜜蜂)、室养(家蚕)等。它对自然环境的气候变化和饲料丰欠,可因人工补充而具有更大的独立性,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能力在不断地飞速发展。从饲养密度和技术水平上又可分为两种类型:
①半密集饲养型。这种类型基本上包括了中国数的药用动物场,是以人工操作为基础对动物进行驯养和半驯养。这种饲养类型,在中国人民群众中有着雄厚的基础和传统的习惯,同时也适合我国当前的经济水平。
②高密度饲养型。这种类型的特点是单位面积内个体数量很大;与生产有关系的环境条件稳定在最佳状态;饲料、饮水供应及污物清扫等生产过程达到自动化;动物个体生长速度加快,生长期明显缩短;产品质量与产量大幅度地提高,饲养消耗减少,生产成本降低。这种类型中最突出的是养禽业,包括鹌鹑、乌鸡等药用禽类在内。
在制定饲养制度方面,要根据各种动物的季节活动和昼夜活动规律来确定。动物在野生状态下繁殖,生长发育、蜕皮、换毛和休眠等周期性季节活动规律,是划分每年生产期的基本依据;动物在野生状态下的摄食、饮水、排泄等周期性昼夜活动规律,是建立每天饲喂制度的依据,另外,制定饲养管理制度时,还应考虑人的活动规律,譬如,药用动物在野生状态下,多为夜出性活动或晨昏性活动,而人的社会性活动则是白天进行的。所以,在制定每天的饲喂制度时,适当改变饲喂时间是完全可以做到并有利于生产工作的。
选择好饲养方式和制定了恰当的饲养制度之后,在具体的饲养管理技术上,也必须针对不同种的动物进行全面研究。根据各种药用动物养殖中存在的问题集中讨论以下三点。
第一,是防逃,无论是散放饲养或控制饲养都要防逃。散放饲养主要由于生活条件优于相邻环境,而主动吸引动物居于本区域内一般不易逃失;控制饲养由于密度大;动物易逃失主要依靠人工屏障控制,水生动物可用陆地为屏,陆生动物可以水为障。大型兽类用围墙铁栅控制。飞行鸟类用笼网控制。目前最难解决的是既能在水中活动,又能在陆地活动的一些小型药用动物如
蛤蚧(爬行动物)、哈士蟆(两栖动物)等。目前蛤蚧采用了垒沙法,哈士蟆采用尼龙细网法、电围栏法都有一定效果,但在生产上推广应用成本仍属过高,效果不理想,要解决好这个问题,还应深入研究。例如从垂直攀附能力来看,幼年的哈士膜和蛤蚧高于成年,可否按不同发育阶段,用不同性质和不同造价的围墙,进行分群隔离,由于隔离范围小造价相对降低。又如目前国外已有利用蛇类看守粮库和贵重物品库,以防鼠害;利用鱼类惧怕白色的特性,而在捕捞上形成“白板赶鱼法”等解决动物逃失的经验,都可参考应用。
第二,疾病防治,是从管理技术角度谈疾病防治。“以防为主”的方针,在药用动物饲养上尤为重要。因为这些动物多为小型动物,一个个单独地治疗很困难,用药物治疗在成本也很不经济,就是比较大型的药用动物,如鹿、麝等野性很强,人工强行捕捉用药时,往往会造成病情恶化,加速死亡。野生动物自愈能力较强,应当加强护理工作,并根据药用动物不同种类、年龄、生长发育阶段,可将适量的药物投放到饮水、食料中达到治疗的目的。
根据上述情况,为了防止疫病的发生,首先要保持环境卫生,加强管理工作,采用消毒、隔离和预防接种三项措施。
消毒的目的就是防止疫病发生,消灭病原微生物,因此要对各种动物生活现场、设备、使用工具等选用适当的药物,采用不同的消毒方法进行定期消毒。对工作人员或参观人员进入养殖室也要严格消毒。
隔离,就是要严格划分饲养区,合理布局。饲养员要细心检查,发现有个别动物发病立即拿出群外。普通病者可隔离饲养,以待其痊愈。诊断确定为传染病者,均应立即火化或远距离深埋。污染的饲草、粪便等要在适当的地方堆积发酵,做到消灭病源。
预防接种是防止传染病发生的有效措施,不同种类的动物,应用不同种类的苗预防不同的疾病。预防接种方法很多,如注射法、刺种法、口服法、喷雾法等,要根据实际情况,正确选择运用,定期接种。
第三,防止自残。药用动物的自残现象,表现为甲动物嚼食乙动物,或通过争斗使一方或双方致残。这些现象不仅表现在肉食动物中,草食动物也同样出现。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如居住空间不足;食物和饮水的缺乏或质量不佳:环境不够安静;外激素的干扰以及性活动期体内的生理变化等。
通过加强饲养管理措施,动物的自残现象是可以防止和减轻的。群饲动物要掌握密度适当,防止饥饿(如药用虫类);肉食兽类要防止产后食仔(如灵猫);药用蛇类主要是成年期出现自残,宜于分养;哈士蟆的自残现象多出现于蝌蚪期,要适当投给动物性饲料;乌鸡、野鸡(环颈雉)等争斗多因占领区引起,草食兽类的争斗多因争偶而发生。这些可以通过科学的饲养管理加以控制。
(4)动物饲养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目前动物饲养科学发展很快,很多新的饲养技术不断被采用,在提高动物的繁殖数量加快生长速度、提高产品质量与数量等方面,都起到显著作用。下面从气候、营养、饮水等方面做简单叙述:
1)气候:动物的生产期与植物一样受到自然气候的密切影响,为了获取更多更好的动物产品,延长生产期是有效的措施。如人工补充光照、温度和湿度都能达到预期目的。在生产和研究上有的采用“单因子强化法”(即单独增加光照、温度或湿度等一种因素,其他都与自然环境一样),有的采用人工气候综合强化法(如人工气候室、气候棚舍等),根据动物不同阶段的生理要求,给予稳定的最佳气候条件。
2)营养:在现代动物饲养学的研究中,对许多种动物的饲料组成、营养配比都已形成完整的设计,并在生产实践中经过验证行之有效。过去,在保证动物的维生素供应上。需要每日投给大量的青饲料,而现在用多种维生素添加剂;在营养供应方面,以某些氨、基酸做为营养添加剂,对改进动物毛绒、肉蛋质量,以及各种动物药产品质量具有明显效果。
3)给水:在动物饲养中,给水的时间、次数、质量等对动物各种生理过程有直接影响,而且通过给水也能摄取维生素、矿物质及各种微量元素。生产实践证明,天然水的成分、对很多动物药的质量有明显影响,是地道药材形成的重要因素。所以给水和饲料供应一样。也是人类影响动物的一种手段。从动物对水分的摄取来看,以通过采食青绿多汁的新鲜饲料而吸收水分(结合水)和通过对营养成分的分解而同时获取水分(结晶水)最为理想。目前磁化水对促进动物的消化机能、生长发育,甚至对某些疾病的治疗等方面的研究,已经出现可喜的苗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