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民风民俗显透着医药文化的氛围。(1)古街道、古庙会传承药香。以药成市,每年农历4月20、8月20、11月20古庙会以药兴盛。形成山货、中药、切药、丸散四大市场遍布市区大街小巷。其中,西关街为山货行,经营山岗药材,西大街、光明街、三官庙街、四角堂街、洪山庙街为中药行,经营各省道地药材,山林街、槐荫街为切药行,以饮片加工为主,八士坊街、黄家口、城隍庙街、旗毒庙街等为丸散业。(2)、行会制度形成信誉。约定俗成买卖双方成交后给经纪人各打3%的佣金,每年农历4月、8月和11月的20日分别为上期药材买卖双方资金结算时间,药材价格随行就市,“早晚价格不同,目下一言为定”成为当时禹州买卖双方一条不成文的规矩。(3)民间文学随处可见。民间传说广为流传。象神农氏从随州历山到禹州山区尝百草、孙思邈在禹州采药得道、以药王一针救两命、灵药救活唐公主、坐虎针龙的故事在当地可以说妇孺皆知。春节药行药铺贴上的药联,如“聚蓄百药,平康兆民”,“药圃无凡草,松窗有秘方”“东启明西长庚南极北斗谁为摘星子,春芍药夏牡丹秋菊冬梅我是探花郎”等等比比皆是。象采药歌更是在实践中创作的中药文化。如《阳春采药歌》中的“正月茵陈二月蒿,三月四月当柴烧;茵陈采收宜细嫩,摘起幼苗梗去掉.....蒲公英宜春季采,采时最好花刚开......桑树根皮早春挖,趁鲜洗净泥和沙;纵向皮部刀剖口,除去外皮扎成把.....白头翁根宜春采,挖起根茎及时晒;保留头部白茸毛,除去泥土须要卖。”药行掌柜为了让学徒记住药名,创作的巧嵌药名的散文和谜语。如:“卷柏林里,常山脚下,表碟石畔,柴胡村庄。满山红油菜象一个个红灯笼。牡丹园中,白果树旁,何首乌(屋)里,窗糊防风,中堂悬挂水墨画乌梅,青木香几案,黄柏木方桌......谜语中有“牧童”(牵牛)、“空心树”(木通)、“军师难混”(苦参):“一江春水向东流”(通大海)、“一枚獐脐四五斤”(沉香)等等。有的医药文学中还含有反外来侵略的积极意义。如有一篇记忆中药名的散文这样写道:“外洋侵扰我邦荆芥(境界)......正使君子用武之地,请缨于四月十五半夏天,国老准奏后召开广芦荟(会),太阳起石(时)为(苇)先锋.....马前有军师徐长卿开道,鞍后有黑丑、白丑二副将保驾......猛士冲天雄风,何惧务竭化雨,直战到天南星落,老月石惊,天麻麻亮,立下十大功劳。当归日,跨海马,一条鞭,挂金灯,千里光,弃生地,返熟地,凯旋茴香(回乡)。军民同庆合欢,受将佩戴红花,荣封大将军,刻紫石英名永存。”可见,医药文化已融入到人们的生产生活之中 。 (4)择业就学因医药而兴。“不为名相,当为名医”的古训引导不少学子考入医药院校,落榜青年则另谋出路,有很多人走进卫校和医药职业学校,利用禹州医药之乡的优势,掌握一技之长,进药行,学医生,以药兴业,以文化人,用自已学得的职业技能,反哺医药,服务社会。
4.经济社会膨胀着医药文化的效应。在禹州,以医药经济为载体形成的文化理念,引导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随着医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种与当地经济与生俱来的医药文化,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耳闻目染的环境,潜移默化的作用,愈来愈强烈地反作用于医药经济。在市委、市府引导下,农民种药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全市已建成以小吕、梁北为重点的万亩杭白菊种植基地,以鸠山为重点的3万亩杜仲种植基地,千亩连片种植基地达到了15个。医药企业都在做强做大,抢占科技高地。近年来突起的禹州市本草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是按GMP标准创办的高科技企业,年加工种植物药材1500吨,主要进行各种生物有效成分提取、提纯专利产品的生产销售、新型工艺的开发研究和常规药材的大规模GAP种植。2002年6月由禹州市制药厂改制为禹州市药王制药有限公司,继承禹州深厚的中医药文化的底蕴,坚持“以人为本,以精为业,以质取胜,以诚服务”的文化理念,秉承和创新独特的炮制技艺,建立了ERP管理系统,在弘扬“药王”孙思邈中医药理论的特色和优势中做强做大。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