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妇科 骨科 耳鼻喉 肛肠 泌尿 不孕不育 皮肤病 口腔 肿瘤 糖尿病 眼病 性病 肝病 心血管 更多
中医网
您的位置:首页 > 中医学习 > 医药文化 > 中药文化 > 正文

禹州医药文化初探


注意阅读时间,健康用眼! 2012-05-09   中医诊疗网  www.zlnow.com

  禹州是中华民族传统中医药发祥地之一。独特的地理优势、丰厚的医药资源、精到的医药技艺、融汇集散的医药市场不仅营造了当地强势的医药经济,也酝育了一方五彩滨纷的医药文化。解读、研究和弘扬禹州医药文化,将有助于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加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一、禹州医药文化的发展

  禹州医药文化源远流长。纵观禹州的历史,我认为禹州的医药文化经历了三个重要历史阶段:1.唐宋始发期。从唐初一代药王孙思邈长年在此采药行医,(周宣帝时,思邈以王室多故,隐居太白山。(旧唐书 列传第一百四十一 方伎侯穆彝主编的民国《禹县志.卷三.山志》载:观山东五里曰太白山。一曰明山。乾隆邵志曰:州东北五十里又曰州东北明山有南北两崖,北为大太白,南为小太白。图书集成.职方典太白山与大鸿寨同接误)著书立说,先后撰写《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传播医药文化,到宋代,形成古城寺以东以白芷、南星为代表的道地药材种植区域。大约经历五百年左右的时间,完成了从亦官亦民的医药文化现象到社会初级系统医药文化的过渡。2.明清兴盛期。从明太祖诏令药商云集禹州建立全国性中药材集散地、周定王《救荒本草》闻世到清乾隆年间形成春、秋、冬三季定期药材交易会。“内而全国十二省、外越西洋、南洋,东极高丽,北际库伦,皆舟车节转而至。”据史载,明清之际涌现出3名禹州籍太医和14名闻名全国有医学专著的名医。大约经历四百年左右的时间,完成了从区域医药文化的博采众长到世界范围的交流与融汇。3.近年来创新繁荣期 。从1996年9月,禹州中药材专业市场被国家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批准为全国17家、河南省唯一的国家定点中药材专业市场到30万亩基地种植、10万药农药工生产加工、500多家药行经销、50家医疗单位3000名医疗人员从事医疗服务,已形成门类齐全、功能完备、科研创新、法制保障的医药文化体系。完成了从传统医药文化的改造提升到丰富医药文化的内涵,实现医药文化的社会价值。
 
  二、禹州医药文化的特色

  禹州历为郡州治所,以禹州本土药材闻名的“小禹州”享誉海内外。千百年来随着禹州医药文化的酝育、吸纳、丰富、创新,形成自已鲜明的特色:
 
  1.古今器物洋溢着医药文化的魅力。禹州城内供奉孙思邈的药王祠,围绕药王祠形成的药行林立的药王祠古街就是医药文化在禹州深深扎根的历史见证。怀庆府的药商设立的怀帮会馆(始建清同治十年,同治十三年落成)、山西药商设立的山西会馆(清康熙年间始建、乾隆29年扩建,后道光二年、道光六年重修)、十三个行省联合设立的十三帮会馆(清同治十二年六月药行帮、药棚帮、甘草帮、党参帮、茯苓帮、江西帮、怀庆帮、祁州帮、陕西帮、四川帮、老河口帮、汉帮、宁波帮等13个药帮集资筹建。)江西药商1920年设立的江西会馆等足以说明明清以来禹州医药业的兴盛,如今尚存的那些金碧辉煌的殿宇、中西合壁的彩绘、雕梁画栋的戏楼亭台依然闪耀着昔日医药文化的风采。九十年代建成禹州中药材三条街市、商贸大世界内占7000平米西药交易大厅和近年来兴建的300亩大的中华药城,更是禹州医药文化繁荣昌盛的展现。就连制做丸散膏丹的制药工具,小到切刀、药臼、碾糟、探针、戥子,大到泡药的浸池、蒸药的转锅、煅烧矿物质药物的煅台以及后来自制的制药机械都显示着灿烂医药文化的结晶。一只指甲大小的槟榔能用手工切出130多刀,加工炮制后中药饮片薄如纸白如雪药味浓郁。严谨的制作工序、高超的手工工艺、药真价实的信誉都是医药界的劳动者创造的多元医药文化象征。 

  2.历代著述凝结着医药文化的成就。据王安邦《中州医林人物一览表》统计和历届禹州县志记载,禹州从南齐到清代有21位著名医药家,留下卷册浩繁的医学著作。南齐的左户部尚书、医学家褚澄撰有《医学论十篇》,世称《褚氏遗书》,本书系唐朝人从褚氏椁中发现石刻整理而成。宋嘉泰年间刊行流传。作者重视精血、津液学说,对血证及妇科病证的见解,为后世医家所重视,又撰《杂药方》20卷。宋代刘翰马志的《开宝本草经》、苏颂的《本草图经》、唐慎微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明代刘宇著《安老怀幼书》4卷,明周定王朱橚著有《救荒本草》,清代张恕著有《合意录》,还继父学,著有《合意禄》,杨居午著《伤寒夺命》等。禹州近百名高级医师和一个执业药师群体发表了众多的医药论文著述,以及近年来任文正所著的《禹州中药志》、任大伟主编的《禹州中药传统炮制》和南林坡主编的《禹州地产药材》都是禹州人创造医药文化的结晶。

 1/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微信搜索“zhongyikong”并关注,每天体验中医之道。
友情提示,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京ICP备14033551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