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妇科 骨科 耳鼻喉 肛肠 泌尿 不孕不育 皮肤病 口腔 肿瘤 糖尿病 眼病 性病 肝病 心血管 更多
中医网
您的位置:首页 > 中医学习 > 医药文化 > 中药文化 > 正文

孙思邈在禹州 小考


注意阅读时间,健康用眼! 2012-06-17   中医诊疗网  www.zlnow.com

    (4)从孙思邈所撰《千金方》中看,其叙述之事,多为武德(高祖年号),贞观(太宗年号)之时之活动,隋大业中事仅一。如按541年出生,大业中孙思邈已70岁,而在千金方中70岁(611年)之前之事未叙一件,显然不合常理。
     (5)如孙思邈生于西魏541年,于周宣帝时隐居,隋文帝征而不起,皆为隋前之事,《隋史》当有记载。
    (6)如果孙思邈541年出生,贞观元年应为86岁,李百药为62岁,李百药请教孙思邈,乃在情理之中,但《旧唐书》记李百药已为隋时遗臣,而孙思邈在隋时之事没有记述。所以,孙思邈没有李百药年纪大,孙思邈按581年出生,比李百药小15岁,这比较符合历史记载。
故孙思邈出生之年应为开皇元年(辛丑年),即581年。
    二、孙思邈与禹州
    孙思邈在禹州生活多年,从以下几点可以证实:
    (一)孙思邈在禹州生平事迹较多,如一针救二命之事、葱管导尿之术、抓药、察药、花蕊、悬壶济世等。
    (二)因孙思邈常年在禹州,死后又葬在禹州,禹州人民在此建祠以示纪念。全国各地纪念孙思邈建立祠、庙虽多,但形成街道的不多,所以禹州之药王祠街、山林街,是很好的历史见证。
    (三)卢照邻与孙思邈
    《旧唐书·卢照邻传》记载“卢照邻,字升之,幽州范阳人也,年十余岁,就曹宪、王义方授苍、雅及经史,博学善属文。初授邓王府典签,王甚爱之,曾谓群官曰:‘此即寡人相如也’。后拜新都尉,因染风疾(麻风病)去官,处太白山中(大约咸亨三年,即672年),以服饵(服丹)为事。后疾转笃,徒具阳翟之具茨山(为永隆二年,即681年),著《释疾文》、《五悲》等诵,颇有骚人之风,甚为文士所重。照邻既沉痼挛废,不堪其苦,常与亲属执别,随自投颍水而死,时年四十,文集二十卷。”
此传叙述了卢照邻染麻风病,在太白山服丹转重,迁居阳翟之具茨山,即今禹州市北十五公里的具茨山,后四肢痉挛,不能忍受其痛苦,投颍水而死,即投禹州颍河而死。
      卢照邻病重为何到禹州?我们读了《旧唐书·孙思邈传》就知道了。
    “上元元年(674年)孙思邈辞疾请归,特赐良马,及鄱阳公主邑司以居焉。当时知名之士宋令文,孟诜、卢照邻等,执师资之礼以事焉。思邈常从幸九成宫,照邻留在其宅。时庭前有病梨树,照邻为之赋,其赋曰:癸酉(673)之岁,余卧疾长安光德坊之官舍。父老云:‘是鄱阳公主邑司,昔公主未嫁而卒,故其邑废。’时有孙思邈处士居之。……照邻有恶疾,医所不能愈,乃问思邈‘名医愈疾,其道何如?’……”
    这段话叙述了卢照邻在太白山病情加重,投孙思邈处,卢照邻作《病梨赋》,来暗示自己病痛之苦,并问孙思邈名医愈疾之道。从这叙述中看出,卢照邻为何于681年迁至禹州具茨山,也完全是为了治病,就是因为孙思邈在禹州,卢照邻才迁至禹州,也就是说卢照邻因病,孙思邈在哪儿,卢照邻就随之到哪儿。
    从“徒居阳翟”来看,卢照邻是做长期打算居住。为什么卢照邻要长期居禹,可说明两点:一点是孙思邈已经长期在禹居住;二是说孙思邈已逾百岁,不会再经常外游。所以购园置宅,作长期居住的打算。
     卢照邻为何自投颍水而死?原因有二:一是“不堪其苦”,更重要的一点是无人为其治病是根本原因。
    卢照邻于681年迁居禹州,他迁居禹州是希望能活下去,能活下去的主要因素是孙思邈可为其治病。不料于682年,孙思邈飘然长逝,别卢照邻而去,使卢照邻的希望完全破灭,加之“不堪其苦”,于是自投颍水而死。
下一篇:中医人文优势
微信搜索“zhongyikong”并关注,每天体验中医之道。
友情提示,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京ICP备14033551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