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张锡纯(寿甫) 1860~1933年。河北盐山县张边务乡人,祖籍山东诸城县。张氏为清末民国时名医,中西医汇通的代表医家,生平、学术前人多有研究介绍,兹故从略。《中医人名辞典》称张氏著述甚富,大都散佚,今存者唯《医学衷中参西录》二十九卷及《种菊轩诗草》一卷。张锡纯在《杏林医学月报》中,有《志诚堂医案》连载和《马前子为健胃妙药》、《(庶+虫)虫辨》、《石膏治病无分南北论》、《生石膏之神效验案》、《三七之殊异功能》、《羚羊角辨》等,内容以药物论辨、临床经验心得为主,共计32篇的发文量,足堪珍视。其发文时间集中在1929~1933年间,各年的发文量逐年递减,与“晚年隐居天津,以著述课徒娱老”[4]暗合。
李秋铭(公实) 宝安县葵涌人,祖传五世医。曾任南京国民政府陆军第四军司令部军医长、宝安普爱医院医生,30年代在香港行医。其《存本草堂六科方案(一)》自序云:“自辍学而受庭训,所读者医书,所受者医理,而所教医术,所授者医诀,研求诸书,无非古之医圣医贤所遗著。分脏腑,别经络,辨阴阳,言营卫,论五运六气诸大端,伏案埋头,数易寒暑。如治航从大海,失却南针;治丝于棼乱,未得头绪。回思医之为术,能活人亦能杀人,岂可以粗心浮气者能乘其任耶?以是一而再,再而三,悉心研求,亦不过笔下谈兵……敢请不敏,改业他图,免为医界之罪。先王父面命之曰:‘……毋负尔高祖梯山航海,负笈从师,废尽许多心血,欲求后辈世世相传,而不泯灭斯道者。善体亲心,毋自弃为望’……实谬承家学,涉猎六科。而三十年来,闾阎见信,医功医罪,弗克自知。”序文末落款为“民国二十三年甲戌季春朔日宝安葵涌存本草堂慎穷山人秋铭李公实”。[5]由此可知,李秋铭少时辍学在家习医,并曾对自己学医的能力产生怀疑,后因受其祖父勉励,不忍抛弃家学,所以才坚持下来。1934年,李氏已经有30多年的从医生涯。其著有《存本草堂六科方案》、《存本草堂医学一知》,前者为医案集,后者为医论集,均在《杏林医学月报》连载,有31篇的发文量。
梁长荣 福建厦门医家。其于《杏林医学月报》自称“内科略识。医务所厦门民国路三下号。布衣。”[6]梁长荣在《杏林医学月报》共有《饮症略谈》、《霍乱说略》、《不刻意斋医事偶存》、《民二十一年夏霍疫诊治经过偶存》、《肺炎症新旧医治疗之比较》、《上国民政府立法院请愿书》、《论教育部取缔国医学院》、《“政”“教”“医”与民族之关系》等30篇的发文量。从所发文看,除对中医医政极为关注外,临床上对霍乱、肺炎证治的讨论最多。
刘琴仙 广东翁源县医家。有《乐善堂医案》、《眼科辑要》、《生草药赋》在《杏林医学月报》连载,并有《论阳明少阴三急下症之同异解》、《论脑膜炎症国医之治疗并预防法》、《荷叶蒂与锅底焦治呛咳之奇效》、《口舌生疮治验二则》、《烂牛藤之治愈抽筋症奇验》、《热症治验》、《血崩治验》等文在《杏林医学月报》发表,共计有30篇的发文量。《岭南医征略》谓其曾于1935年主编出版《医学丛书》。[1]
《杏林医学月报》能够成为广东民国时期连续出版时间最长、出版最有规律的刊物,与其拥有一批核心作者,有比较稳定的稿件来源有密切关系。这些多产作者大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平日勤于笔耕,在某个方面留心积累,并把累积下来的心得经验用连载的方式在期刊上发表。这些作者大都关心时局,积极参与当时的中医舆论抗争。如刘琴仙有《读徐祖椿君〈勉国医药界〉书后》、陈应期有《读周伟呈君〈驳上海市医师公会对于制定国医条例责成中央国医馆管理国医案意见〉书后》等。其中梁长荣在《上国民政府立法院请愿书》中指出:从国医历史、成绩之比较和世界医业大势之倾向等方面来看,国医兴废对国族盛衰、民生保健、文化学术关系至深且巨,废止国医于国计民生不利,并妨害人民之信仰自由,故恳请国民政府立法院赐予中央国医馆管理国医国药全权,并分割中西医卫生行政事宜,准予设立国医学校。可谓言中肯綮。同时这些作者也积极为中医发展献策,如张恭文的《中医宜速养成一般看护人材以供医院及家庭应用之我见》,邓靖山的《中药要重实验之理》,陈应期的《今后之国医》和《国医药革命之我见》,刘琴仙的《为国医针灸学家进一言》等,都不乏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