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妇科 骨科 耳鼻喉 肛肠 泌尿 不孕不育 皮肤病 口腔 肿瘤 糖尿病 眼病 性病 肝病 心血管 更多
中医网
您的位置:首页 > 中医学习 > 中医书籍 > 文献研究 > 正文

浅论《伤寒论》的自愈机理


注意阅读时间,健康用眼! 2012-06-30   中医诊疗网  www.zlnow.com

    三、人体生命活动的自然调和现象是伤寒病自愈的基础

    中医学治病养生的要点在于协调或调动这一自愈本能,[2]人体患病的原因是阴阳不相和谐的结果,中医学治病的过程就是调和阴阳的过程,即“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伤寒论》第58条云:“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亦即“阴阳自和”是“必自愈”的内在动力,是人体经过漫长进化所具有的自然疗能。对待这种自然疗能要予以重视,不要随意干扰和破坏机体自身的修复机制和调节机制。如第59条云:“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这个“勿治之”正是张仲景重视和依靠自然疗能学术思想的具体体现。这一思想还见于第49条,因误下导致里虚,出现尺中脉微,告诫“不可发汗”、“须表里实,津液自和,必自汗出,愈”;第367条“呕家,有痈脓,不可治呕,脓尽自愈”。这两条“不可发汗”、“不可治呕”同样包涵“勿治之”之意,“须表里实”、“脓尽自愈”不正是给自然疗能以充分施展的机会吗?假如不顾机体的自身修复能力,误发虚人之汗或误止内痈之呕,必然导致变证丛生,造成不良后果。此外,对机体的自然疗能不是要消极等待,而是要因势利导,推进自愈的进程。如第71条:“太阳病,发汗后,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第398条:“病人脉已解而日暮微烦者,以病新瘥,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则愈。”如上两条中“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损谷”等措施又蕴含了加强病后护理,进行辨证善后的学术观点。

    四、六经病欲解时蕴含天人相应思想

    六经病均有一个欲解时,如9条、193条、272条、275条、291条、328条,说明六经各有一个欲解的时辰,而这些不同的时辰,代表大自然阳气的盛衰,紧密关系着六经的气血盛衰,它是古代劳动人民长期与大自然斗争过程中,产生天人相应思想的体现。

    《素问·宝命全形论》云:“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是大自然的产物,大自然的运动变化与人体息息相关,人体是一个主体性开放系统,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自然界的运动变化不断对人体产生影响,人体必须随时适应自然规律,才能与环境保持协调而获得生存。《素问·脏气法时论》说:“夫邪气之客于身也,以胜相加,至其所生而愈,其所不胜而甚,至其所生而持,自得其位而起,必先定五脏之脉,乃可言其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这段话对理解六经病欲解时很有帮助。如太阳病自得其位的时间是九点至十五点,此时大自然的阳气最盛,人体的太阳经经气此时最旺盛,二者相加,则太阳病阳气被风寒所郁遏,可应时而解,故“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再如阳明经自得其位是从十五点至二十一点,此时大自然阳气衰退,人体阳明经经气最旺,二者相较,正胜邪退,则阳明经热盛之邪得以外达,其病欲解,故“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

    六经病欲解时属于古典时间病理学的范畴,时令因素对人体健康以及病程的影响是外因,而人体的正气是内因,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内经》所云“必先定五脏之脉”,正是强调了内因在其病欲解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从此点出发,进一步推导出在天人之间,以人为本,以天为标,以正气为本,以时令为标,把握机遇,因时而动,“必先定五脏之脉”,参以天时,促其自愈,这正是《伤寒论》务本论道的精髓,也是整个中医学的优势所在。[3]

    五、结语

    通过对《伤寒论》若干自愈条文的分析,初步探讨其中蕴涵的机理,总结如下:(1)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自疗功能是在长期进化中形成的,是客观存在的,是人体战胜疾病的内在动力,是中医学治病养生的依靠对象,辨证论治的出发点应是协助人体实现“阴平阳秘”,即“正气存内,邪不可干”。(2) 中医辨证论治不单是限定在“医已病之病”的辨证治疗,还包括“医未病之病”的辨证养生,“医欲病之病”的辨证预防,“医欲愈之病”的辨证护理和辨证善后等更广阔的范围。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要重视以人体五脏阴阳为代表的内因,同时也参照自然因素对人体的影响,把握机遇,趋利避害,从整体稳态上实现疾病向健康的转化,以达“与万物浮沉于生长之门”的境界。

微信搜索“zhongyikong”并关注,每天体验中医之道。
友情提示,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京ICP备14033551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