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关键词:临床医书 本草 内容 特点
摘要:通过对临床医方书《千金要方》、《寿世保元》、《侣山堂类辨》、《妇人大全良方》、《幼幼新书》中有关本草内容的描写与总结,揭示其特点,主要包括三方面:①医书本草内容多与临床应用关系密切,药物的选择常为临床各科病证的常用有效之药。②这部分本草内容多重视药材、饮片、产地、炮制各方面的鉴别,重视药物配伍,突出对药效的研究。③重视药物的炮制及煎服法。医方书中所记载的本草内容也是本草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本草专著所记内容的补充和完善。
中医学的发展,首先就源于药物,在一般人们还不能懂得中医阴阳五行的基本的辨病辨证的时候,首先听说的便是“神农尝百草”的传说。由认识草药而认识了中医。从二千年前的《神农本草经》始,本草学逐渐演变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有了自己系统的分类,及各类本草从种植、采收、炮制、鉴别、配伍等完整的内容。自有文字记载的医书问世后,专门的本草学著作也有数百部之多了。其丰富的本草学内容还不能完全从这些本草著作中反映出来,在地方志、佛道经、农林、民俗等多科著作中,都还包含相当的本草内容,尤其是各类临床医书,及其他非本草类医书中的本草内容,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使之不断补充和完善着本草学的内容,紧跟并促进着本草学的发展。由于近年工作中大量接触了临床医书中的本草内容,在这方面有很深的感触,故以“简论临床医书中的本草内容与特点”为题,以期抛砖引玉,希望看到更多的这方面的研究成果。
我们通常所指的医书本草一般包括三部分内容:1、方书。2、综合性临床医书与各科临床医书。3、其他一切与医学有关的医书中的本草内容。
方书是适应中医发展的一类颇具特点的医书,从汉代的《伤寒论》起,就基本建立了中医理、法、方、药完整的诊疗体系,而方书中的内容正是基于治疗上的需要,着重于方药内容的一类医书。方书的内容贴近临床,书中除简述病证特点与临床表现外,还多记有临床辨证,且所对应药方的内容,既与临床病证紧密相联,又体现了本草学方面的许多内容。最多碰到的便是药物炮制、配伍,并煎服法,这些内容都从各个不同侧面反映着本草内容。但对于大型、临床价值较高的方书,其作者往往仍嫌不足,还多备有专门篇章来论述本草的栽培、采集、鉴别等内容,以便读者能更全面地了解和利用本草为临床服务。如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作者在这部30卷的著作中,除第26卷为全卷食治本草外,在第1卷第6节中著有如何用药;在第24卷前三论中,记有解食毒、解百药毒、解五石毒内容,对草药的用药宜忌作了进一步阐述。而26卷的食治本草则是第一次系统地介绍了药食同源、膳食治病的道理、方法及配伍等多方面的药学知识,为食疗本草作为本草学的独立分支的建立、完善打下了重要基础。此卷从本草学中的果实、菜蔬、谷米、鸟、兽五部分中共选取药物154种。各药介绍性味、功能、主治,尤其是对脏腑的作用,及服用、配伍禁忌。该卷第一论为序论,这段序论也可以讲是对食疗本草的总论:“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不明药忌者,不能以除病也;……若能用食平疴,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不但对食物本草治病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又着重讲述了五味入五脏的五行学说在临床的应用。这些宝贵的本草内容虽不是源于本草专著中,而是首先载于方书中,但这些无疑应是本草学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这一类著作还有唐代另外的大型方书《千金翼方》、《外台秘要》、宋代方书《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和《和剂局方》等,这些方书中均载有大量的本草内容。
在综合性临床医书中,亦往往载有一定数量的本草内容。如明代医家龚廷贤所著医书《寿世保元》,共10卷,分卷记录了内、外、妇、儿、针灸等各科临床常见病证的临证诊疗。在此书的第1卷,除述有五脏、经脉、病因等学说外,特设“本草”一论,包括了三部分内容:1、药物总论。2、汤、膏、散、丸、渍酒五种剂型的适应证。3、四百味常用中药的药性歌括,包括简明药性、功能主治及常用的炮制方法。在“药论”中记有“本草药品虽多,然其味不过五,乃甘、辛、咸、苦、酸是也;而其性不过六:温、凉、补、泻、升、降是也。”“且甘、辛、温、补、升者,阳也;苦、咸、凉、泻、降者,阴也。淡渗泄而属阴,酸性阳而味阴,故药有纯阳者、有纯阴者,有阴中之阳、有阳中之阴;有专用其气者,有独用其味者。大抵味之厚者必补,气之重者必降;味淡则泻,性轻则升。升者治在上、在表之病,降者治在下、在里之疾。”这些是由有经验的临床医生总结而成,具有选药组方总体的指导意义。书中对治病常用五法的具体做法、适应证及原因亦做了详尽解释。如针对丸剂指出“治下焦疾者,如梧子大;治中焦疾者,如绿豆大;治上焦疾者,如粒米大。因病不能速去,取其舒缓,逐渐成功,故曰:丸者缓也。用水丸者,或蒸饼作稀糊丸者,取其易化,而治上焦也。和稠面和丸者,或饭糊丸者,取略迟化,能达中焦也。或酒或醋丸者,取其收散之意;泡半夏、南星,欲去湿痰者,以生姜自然汁取稀糊为丸,亦取其易化也。神曲丸者取其消食;山药糊丸者取其涩,炼蜜丸者取其迟化而易循经络;蜡丸取其难化,能固护药之味气,势力全备,直过膈而作效也。”详尽的用药法则,补充了一般本草书在这方面的欠缺,使其相同的药味发挥了最大的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