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 |
2.逆其证而服用:即寒病温热服、热病寒凉服。《张氏医通》红丸子,治宿食冷积作胀,每服三十五丸,食前沸汤下,小儿量减。《金匮要略》大半夏汤,治虚寒胃反呕吐。煮取二升半,温服一升,余分再服。《万病回春》香薷饮,治伏暑引饮,口燥咽干,或吐或泻并治,“水煎熟,以凉水沉冷服。”
3.提高药效:择温服而取其温散、温透、温补、温升、温通等;择凉服而取其泄降、凝滞等。
温散:《张氏医通》消暑十全散,治伤暑,兼感风邪,发热头痛。“水煎,热服无时,取微汗效”。
温透:《张氏医通》紫草木通汤,治痘疹行浆时,气虚血热,小便不利,不能起发。“水煎,不时温服”。
温补:《医门法律》乐令建中汤,治脏腑虚损,身体消瘦,潮热自汗,将成劳瘵。“煎七分,不拘时热服。”
温升:《医学正传》升阳补汤,饮食不时,饥饱劳役,胃气不足,脾气下溜,气短无力。“煎汁,食前大温服”。
温通:《医学正传》破滞气汤,治心腹满闷。“煎汁,去渣温服”。
泄降:《医学正传》载清胃散,治因服热药,或食辛热之物,致使上下牙疼痛不可忍,牵引头脑等。煎汁,滤去渣,带凉服。
凝滞:历代医家治疗热性出血,每择寒药,且带凉服用。关于其机理,张锡纯则谓之:“血分因凉而凝”,而唐容川则谓之:“血之为物,热则行,冷则凝,见黑则止,遇寒亦止”。
传统口服给药方式的不同,其主要目的是:1、通过选择最佳服药与间隔时间、与病情相适应的剂量与疗程变化及适宜的服药温度等,提高疗效;2、通过对不同患者、不同病情时给药方式的设定,在祛除病邪,治愈疾病的同时,防止药物副作用;3、由于通过适宜的给药方式而达到了适于病情,充分发挥药效、避免给药太过之目的,从而避免了不必要的药材浪费。
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210029) 赵智强
本文由【中医诊疗网】整理:www.zlno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