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 |
关键词:武威汉代医简 著作论文题录 30年
1972年甘肃武威旱滩坡地带兴修水利工程时,在一座东汉土圹墓中发现了92枚医药简牍,称之为“武威汉代医简”(以下简称“医简”)。这些医药简牍的出土,是1949年以来我国文献考古工作中很重要的发现之一,为考古学、古文字学、历史学等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资料,最为重要的是在研究我国古代医药学方面具有十分珍贵的科学价值。正如戴应新在《解放后考古发现的医药资料考述》一文中称武威汉代医简“是祖国医籍链上重要的一环”(见“题录7”)。医简中记载的医学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内科、外科、妇科、五官科、针灸等方面,尤其是医简中记载的方剂和药物更引起现代临床工作者的重视,至今出版研究专著2本,撰写研究论文数十篇,现就本人收集的医简出土后30年来有关研究“医简”已发表的著作、论文、科普及有关书中所载内容摘要,以题录形式整理如下,以供相关研究人员参考。
1、甘肃省博物馆,等.武威旱滩坡汉墓发掘简报[J].文物,1973,(12):12.
2、中医研究院医史文献研究室。武威汉代医药简牍在医学史上的重要意义[J].文物,1973;(12).
3、罗福颐.对武威汉代医药简的一点认识[J].文物,1973,(12):30.
4、甘肃省博物馆、武威县文化馆合编.武威汉代医简[M].第1版.北京:文物出版社,1975.
5、张天.介绍我国第一部方剂学——武威汉代医药简[J].科学普及,1977,(9):34.
6、柴中元,等.《武威汉代医简、瘀方》的临床应用[J].中医药学报,1981,(4):38.
7、戴应新.解放后考古发现的医药资料考述[J].考古,1983,(2):180.
8、古川.一部距今1900年的医方书——武威医简[N].健康报,1983,9,18.
9、上海中医学院主编.1984年中医年鉴[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433.
10、何双全.《武威汉代医简》释文补正[J].文物,1986,(4):39.
11、刘纲.《武威汉代医简》大黄 考释[J].中药材,1986,(5):44.
12、刘纲.《武威汉代医简》药物炮制[J].中华医史杂志,1987,17(1):25.
13、王辉.《武威汉代医简》疑难词求义[J].中华医史杂志,1988,18(2):22.
14、林宝成,等.武威汉代医简牍简介[J].甘肃中医,1990,3(2):34.
15、陈国清.《武威汉代医简》释文再补正[J].考古与文物,1990,(4):91.
16、马继兴主编.中医文献方法论[M].第1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484,498.
17、张延昌.武威汉代医简中的外治疗法[J].甘肃中医,1991,4(2):32.
18、张延昌.武威汉代医简痹证方药考[J].甘肃中医,1991,4(4):29.
19、张定华.武威汉简中的中医男科学成就[J].甘肃中医,1992,5(2):33.
20、张剑峰,等.《武威汉简》的外治特点[J].甘肃中医,1992,5(3):38.
21、张延昌.从武威汉代医简治久咳方谈肺肾关系[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92,11(4):44.
22、张延昌.《武威汉代医简》最早提出了’活血化瘀”治法[N].中国中医药报,1992,7,17.
23、张延昌,等.武威汉代医简中的服药方法及调护[J].中西医结合研究,1993,13(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