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 |
一者采用文献对比的研究方法。通过不同时代、不同古籍,但内容相近的文献对比,找出其中的差异,分析其差异出现的源流关系,结合对不同时代背景、文字特征的考证,得出客观结论。
以马王堆出土医书《五十二病方》为例,通过文献对比研究,论证其成书时代。《五十二病方》“其中未见脏腑或经脉与病名联系起来,而《黄帝内经》已可看到五脏、六腑各有其咳病(见《素问·咳论》)。五脏、胃及六经各有其疟病(见《素问·刺疟篇》)。五脏各有其疝病(见《素问·四时刺逆从论》、《素问·大奇论》、《灵枢·热论》等)。五脏、六腑各有其胀病(见《灵枢·胀论》)。其他还有痹病、心痛病……等也都冠有脏腑之名。而西汉时的《七略》及其后的《汉书·艺文志》中所载医方书名称也可看到如《五藏六府痹十二病方》、《五藏六府疝十六病方》《五藏六府瘅十二病方》三书共110卷之多,对比之下,益可佐证《五十二病方》成书较上述古籍甚古。”[3]
二者应用古文字学知识诠释出土文献文字。仍以马王堆出土医书为例。马王堆医书的撰述年代系先秦时期,其文字体现那个时期特点,如其通假字以上古音韵为基础进行代用。全部马王堆医书释文有896个通假字。[3]而在上古音韵的基础上作为通假字的本字和其假字之间不存在绝对固定不变的关系,具有相当的灵活性。即同一本字所借用的假字不止一个,而是数个,或多个不同本字所借用的假字却完全相同。并且本字和假字的地位即使在同一书中的不同语言场合也可以相互交换。由于诸多因素构成马王堆医书通假字的形式复杂多样,多字同音通假、多字同韵通假、多字同声通假、多字交叉音通假等均属此类。如疣(本字)——尤、又、宥(同音假字);察(本字)——祭、蔡(同韵假字)等等。它们本字与假字之间的通假关系均采用上古音韵学为依据确认。而全部通假字逐一辨识是解读马王堆古医书文字首先要解决的重要环节,否则其内容无法通览与畅晓。由此亦可见,古文字学是研究出土文献不可缺少的利器。
出土文献的研究领域宽广,内容深奥,而中医出土文献的研究则更甚之。目前的研究不足其冰山一角,而其研究方法和手段本文限于篇幅仅列举一二,系最为基本者。
海外文献
主要包括二方面,一者指收藏于海外的中医古代文献,一者指海外作者撰写的中医著作。自古以来中医学受到海外尤其是周边国家的青睐、重视、崇尚,学习者从未间断,随着中外文化与科技的传播交流,很多中医古籍漂洋过海,为异域他国病人祛除痛苦,并入乡生根,历代流传。如在日本、朝鲜汉医学历史悠久,古代中医文献的外传对医学交流传播起着决定性作用。无数中医古籍传至海外,翻刻重印,并长期收藏于异域。保存收藏于海外的中医古籍同样是古代中医文献的宝贵组成部分,中医文献研究无论如何不能忘却它们的存在。
中医古籍海外流传,带动了域外中医的发展,历史上日本曾出现研究中医的著名家族如丹波氏、半井氏,其著作又回传国内,对国内中医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如《医心方》等。此外《大同类聚方》、《金兰方》、《顿医抄》、《覆载万安方》、《福田方》等均是日本中医古籍影响较大者。而《乡药集成方》、《医方类聚》、《东医宝鉴》则为朝鲜的著名中医古籍,其不仅在朝鲜,在中国也是学术成就甚高的中医著作。上述举例系域外中医文献之佼佼者,我们不但要关注它们,更须重视吸取其他更多域外中医文献可取之处,借鉴诸方面的积极因素,促进中医文献之研究。
海外中医古文献的回归历史上曾有记载,但文献可考者线索不多,本文就当代中医文献科研工作者所做的海外中医古籍回归工作进行简单回顾。上世纪80年代初应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邀请,马继兴赴该馆负责鉴定其收藏的中医古籍版本,于此撰写《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所藏中医药古籍目录》。并就此调研该馆收藏中医古籍之情况。此后数年马继兴应日本同行邀请,赴日本考察讲学调研数次,有机会在日本图书馆查阅中医古籍,对日本收藏的古代中医文献有了较多了解,并与他们建立密切学术往来,为以后相关科研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