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妇科 骨科 耳鼻喉 肛肠 泌尿 不孕不育 皮肤病 口腔 肿瘤 糖尿病 眼病 性病 肝病 心血管 更多
中医网
您的位置:首页 > 中医学习 > 中医书籍 > 文献研究 > 正文

李时珍药用衡量析疑


注意阅读时间,健康用眼! 2012-05-11   中医诊疗网  www.zlnow.com

    关键词:李时珍 《本草纲目》 度量衡

    摘要:本文对《本草纲目》所述衡量进行了辨析。认为后人不理解李时珍衡制的主要原因是,他概述了自汉唐至明清不同时代的使用的衡量制度。

    古代的药量单位和量值,随着历史的发展有很大的变化。自南北朝时期的陶弘景到明清时期的医家,都有论述,但所述不一。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说:“古秤惟有铢两,而无分名。今则以十黍为一铢,六铢为一分,四分成一两,十六两为一斤。虽有子谷黍之制,从来均之已久,正尔依此用之。”唐名医苏敬在《新修本草》中引用了陶弘景的这段话之后说:“但古秤皆复,今南秤是也。晋秤始后汉末以来,分一斤为二斤,一两为二两耳。金银丝绵,并与药同,无轻重矣,古方唯有仲景而己涉今秤,若用古秤作汤,则水为殊少,故知非复秤,悉用今者尔。”此外,孙思邈、李杲等人对陶弘景的这段话皆有评述。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引用了陶弘景和苏敬的话之后说:“蚕初吐丝曰忽,十忽曰丝,十丝曰厘。四厘曰累(音垒),十厘曰分。四累曰字,二分半也;十累曰铢,四分也。四字曰钱,十分也。六铢曰分(去声),二钱半也。四分曰两,二十四铢也。八两曰锱。二锱曰斤。二十四两曰镒,一斤半也,准官秤十二两。”[1]就衡制来说,李时珍在这里给出了完整的衡制及进位关系,但后人认为其衡制关系混乱不堪,无法在临床使用。

    吴承洛先生《中国度量衡史》将李时珍的解释采入书中,并特加图示,但亦未敢苟同,其论只称“历来未有用之”,“以备参考”。

    李时珍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医家,有着十分丰富的临床经验,不至于对药用衡制如此混乱不清。那么,是什么原因让后人认为李时珍的衡制错乱不堪,只能“以备参考”呢?换句话说,是李时珍脱离临床实际瞎编的一套衡制呢,还是我们没有理解古人?看来答案主要得从我们自身找。

    后人不理解李时珍衡制的主要原因是,他在这里概述了自汉唐至明清,不同时期使用的衡量制度,以及不同时期衡量的换算。而我们由于对古代药用衡量制度研究不够,因此不知道李时珍说的是什么意思。下面就李时珍衡制所列二条分别予以说明。

    十厘曰分

    这句出现两个衡量单位:分、厘,二者的换算关系是1:10。这两个衡量单位是使用于什么年代的?现代学者一般认为,分、厘、毫、丝、忽这些精细衡量单位起源于宋代太宗时期。吴承洛先生《中国度量衡史》说:“《宋史·律历志》取乐尺积黍之法,命名于权衡中,于是重量名称中,始有分厘毫丝忽五名……”厘、毫、丝、忽的重量太小,方药中极少使用这些衡量单位,但作为“厘”上“钱”下的一个衡量单位“分”,却是明清时期常用的。明清时期的药用衡制及其关系是:

    1斤=16两

    1两=10钱

    1钱=10分

    但“分”作为一个衡量单位,汉魏时期就已经有了。梁·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说:“古秤惟有铢两,而无分名。今则以十黍为一铢(累),六铢为一分,四分成一两,十六两为一斤。”他的这句话说明了几点:1、“古”没有“分”这个衡量单位;2、“今”即陶弘景所在的南北朝实行的是两、分、铢制,其进位关系是:

    1两=4分

    1分=6铢

    我们已经讨论过,自汉至唐一直沿用这套衡制,而并非自南北朝始。[2]如《伤寒论》麻黄升麻汤:“麻黄二两半,升麻一两一分,当归一两一分,知母十八铢,黄芩十八铢,萎蕤十八铢,芍药六铢,天门冬六铢,桂枝六铢,茯苓六铢,甘草六铢,石膏六铢,白术六铢,干姜六铢。”

 1/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微信搜索“zhongyikong”并关注,每天体验中医之道。
友情提示,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京ICP备14033551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