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 |
历代人氏对桐君的缅怀
为桐君建造词堂 虽然桐君事迹早在先秦时期已有遗闻,但是为了纪念桐君的业绩,开始建造桐君祠的地点是现在的浙江省桐庐县境内,也就是古代的严州地区。即:
《钜宋广韵》:“桐庐县在严州,亦姓。”(见《钜宋广韵·上平声》卷第一“东(韵)·桐”条,上海古籍出版社据乾道五年闽中刊本影印)
今考,严州在隋代时称为睦州。其地名系唐·武德四年(621年)始置。严州地名在历史上又有多次改称,如民国时期属浙江省建德县,其治所在今桐庐县西旧乡镇处。根据《桐庐县志》(童炜《桐庐县志》卷四“杂志类·祠庙”,康熙二十二年刊本)和《浙江通志》(《浙江通志》卷六十七“杂志第十一之五·仙释本传”,《四库全书》本)的记载并有关资料,桐君祠自从建成直到现在约九百余年间曾经历了多次的严重坏损和修复重建过程,这就是:
11世纪:既知最早于北宋元丰间(1078~1085年)由桐庐县令许由仪在该县的桐君山顶始建。当时在山湾处(原文作“山隈”)有两棵小桐树,祠堂建成后曾在堂内塑绘有桐君的画像,并且有某些名人题写的诗句,其中有“山中百药当年录,砌下双桐旧日荪”句。
12世纪:及12世纪初,孙景初继任桐庐县令时,曾将祠中的桐君绘像改以塑像,并增添了若干名人题写的诗文。但是到了14世纪的元朝末期,桐君祠由于遭受兵火之灾,祠庙严重受毁,旧貌已荡然不存。
13世纪:元朝时期桐庐县令张可久再度捐资重修桐君祠(张可久重修桐君祠之举曾由明代徐舫作诗称颂,其事可参见下文“诗文书画题词”一节)
14世纪:明朝开国后,于14世纪中末期(即洪武间,1368~1398年)曾重建桐君祠,惟规模较小。及15世纪末(即成化间,1465~1458年),祠庙再度荒废。
16世纪初期:于16世纪初(即嘉靖初,1522年)桐庐知县张莹在桐君祠庙旧址重新进行了较大规模的重建,建成后在祠内曾悬挂大钟,并使钟夫每日早晚定时撞击,并延道士主持。此后经历岁日,祠庙又复倾坏。
16世纪后期:16世纪后期(万历五年,1577年)桐庐知县李绍贤捐资重建。
17世纪:17世纪初期(即万历三十年,1602年)桐庐知县杨东再度捐资重修,并在祠内增加晋代末期的本地著名文人戴顒氏塑像配享。
18世纪:约18世纪时(清康熙时)桐君祠又重修一次,但尚未见到方志记录(据申屠丹荣等氏《潇洒桐庐》,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20世纪:1979年桐君曾重修一次。
冠以桐君名义的各种事物 为了宣扬以“桐君”为首采药治疾的历史,“桐君”家乡的人民除了建造祠堂、供奉塑像及祭祀等活动外,还采用“桐君”和“桐”的字样命名生活中的各种事物。
地名方面:
(1)郡名——“桐庐郡”。《方舆胜览》:“桐君山在桐庐。有人采药,结庐桐木下。人问其姓,指桐木示之,因以桐名郡曰桐庐。”(据南宋·祝穆《方舆胜览》卷五“浙西路·建德府·事要”,《四库全书》本)
(2)县名——“桐庐县”。现仍沿用此名。《太平寰宇记》:“(桐庐县)汉为富春县地。吴·黄武四年(225年)分富春县置此。耆旧相传云:桐溪有大犄桐树,垂条偃盖,荫数亩,远望似庐,遂谓为桐庐县也。”(见:乐史《太平寰宇记》卷十五“江南东道七·睦州”,《四库全书》本)
(3)乡名——“桐溪乡”。桐溪一称不仅是当地溪水的名称,而且早在汉代时已也是一个地名。如:《读史方舆记要》:“(桐庐县)汉为富春县之桐溪乡,吴·黄武四年(公元225年)分置,今属吴郡,晋、宋以后因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