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妇科 骨科 耳鼻喉 肛肠 泌尿 不孕不育 皮肤病 口腔 肿瘤 糖尿病 眼病 性病 肝病 心血管 更多
中医网
您的位置:首页 > 中医学习 > 中医书籍 > 文献研究 > 正文

“瘀血”在《金匮要略》中的诠释


注意阅读时间,健康用眼! 2012-06-10   中医诊疗网  www.zlnow.com

    “三者,房事、金刃、虫兽所伤。” 五劳所伤,时日既久,正气内伤,脏腑功能受损,气血残伤,营卫不和,内外合邪,以致经络运行不畅,使得血行瘀滞,乃致成瘀,停留于体内,成为“干血”;若金属外伤,血脉断裂,经络阻断,气血阻滞,血不循经,阴血外流。

    瘀血之病证

    《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篇中对瘀血的脉证作了比较具体描述。血瘀阻滞,阻碍气机,气机痞塞不畅,在上焦见“病人胸满”,在中焦见“腹不满,其人言我满”,瘀血不去,新血不生,血不能濡养诸窍,“唇痿舌青”,瘀血内阻,津液不行,无以上承,故见“但欲漱水不欲咽”。而且瘀血郁热,“病者如热状”,上扰神明,则“烦满”,再加郁热灼阴,更见“口干燥而竭”。但因为瘀血的病因病机不同也表现出不同的症状,如瘀血阻滞经脉,气血不畅出现“身体不仁”;肌体严重失养,可见“肌肤甲错”、“虚极羸瘦”;瘀血阻塞脉道,血不能正常循环,血不归经,则见尿血、便血;血瘀成积块,则外证可见有物突出等等。总之,瘀血的外在表现有其共同的特征,同时又有着各种多样的临床表现,但瘀血阻滞,气血不通是其共同的主线。

    瘀血之治疗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中明确提出血液内阻成瘀,应当用下瘀血的方法,“是瘀血也,当下之”,“下”应为“祛”解,用药物攻除积滞(《简明中医字典》),“下之”即祛除瘀血。《金匮要略》记载了许多治疗血瘀证行之有效的方剂,从治疗程度上分析20多张活血类方剂,可分为和血活血法、活血化瘀法,破血逐瘀法三类。此三类在功效上逐次递增,可针对不同的病情采用相应的治法。

    和血活血 常用于血瘀轻证。“和”者,调和之意,调和气血,血脉畅通。《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指出:“宜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则愈。”“脉和”不一定使用明确的活血之药,针对瘀血的成因,解除发生机制,血脉即能通畅。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血痹,温阳行痹,益气和血,阳气流畅,风邪不容留,血脉随而畅通,痹证得除。小柴胡汤疏利少阳之枢,治疗热入血室;另外少用活血之药,起到佐使之功,也即达到血液流通之效者。如治疗肝着,气血瘀滞较轻,“其人常欲蹈其胸上”,以旋复花为君,通肝络行气机,佐以少许新绛,即达气行血行,阳通瘀化的目的。另外如当归芍药散、枳实芍药散亦归于此类。

    活血化瘀 常用于血瘀证明显者。血行不畅,停滞成瘀,淤阻成实。若瘀滞得化,则血行流畅。以活血化瘀药为主药,化解瘀积,通利血脉。常用药物有蒲黄、乱发、硝石、王不留行、红蓝花、川芎等。如蒲灰散治疗血瘀小便不利,以蒲黄为君,活血消瘀;滑石利水引经,共奏化瘀利窍之效。王不留行散治疗金疮病,以王不留行、桑东南根白皮等利络脉、行血脉、活血散瘀,恢复肌肤脉道之断裂损伤,使得营卫通行,金疮可愈。另外如硝石矾石散、猪膏发煎、红蓝花酒、温经汤等都属于这一类。

    破血逐瘀 常用于血瘀的重证。瘀血结聚,病重深固,当破血逐瘀。常用的药物有大黄、桃仁、丹皮、赤硝、(庶+虫)虫、虻虫、水蛭等。若邪毒血瘀,正气未伤,应截断其流,力主攻逐。如大黄牡丹汤治疗肠痈,热毒内聚,营血瘀结肠道,经脉循行受阻,大黄宣通壅滞,荡涤实热;桃仁、牡丹凉血逐瘀,芒硝、冬瓜仁软坚消痈排脓,共奏荡热解毒、排脓逐瘀攻下之功。此外又有下瘀血汤、桂枝茯苓丸、土瓜根散、抵当汤、大黄甘遂汤等。若正气亏耗,气血不足导致瘀血,或血瘀日久耗伤正气,破血逐瘀的同时应兼顾正邪虚实,必须标本兼治。如大黄(庶+虫)虫丸治疗虚劳瘀血(“干血”),“五劳虚极羸瘦,……缓中补虚”,以逐瘀为主,大黄、(庶+虫)虫、桃仁、水蛭、虻虫等破血通经,活血行血,佐以白蜜、地黄等补养之剂。鳖甲煎丸亦属此类。

微信搜索“zhongyikong”并关注,每天体验中医之道。
友情提示,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京ICP备14033551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