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妇科 骨科 耳鼻喉 肛肠 泌尿 不孕不育 皮肤病 口腔 肿瘤 糖尿病 眼病 性病 肝病 心血管 更多
中医网
您的位置:首页 > 中医学习 > 中医书籍 > 文献研究 > 正文

“瘀血”在《金匮要略》中的诠释


注意阅读时间,健康用眼! 2012-06-10   中医诊疗网  www.zlnow.com

    摘要:本文论述了《金匮要略》对瘀血的认识,《金匮》中明确指出“瘀血”的名称,而对不同疾病出现瘀血的症候时又有不同的名称,如干血、积、癥、血痹、肝着、黑疸等。瘀血的病因病机可以用张仲景的三因病症加以分析:邪气由外从皮肤而入,壅塞脉道,形成瘀血;邪气由经络血脉深入脏腑,瘀血停留结聚,则为并由内起;三为房事、金刃、虫兽所伤,形成瘀血。瘀血的外在表现有其共同的特征,又有多样的临床表现,但瘀血阻滞,气血不通是其共同的主线。《金匮》中明确提出血阻成瘀,应用下瘀血的方法,其所用活血类方剂可分为:知血活血法、活血化瘀法、破血逐瘀法三类。

    《金匮要略》为后汉张仲景所著,誉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是一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经典著作。书中有关“瘀血”的论述有32处,其中内科论“瘀血”15处;外科论“瘀血”1处;妇科论“瘀血”16处。其中在《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篇中比较具体论述了瘀血的脉证治法,其余皆散落在各篇章中。现将瘀血的名称、病因病机、证候及治疗等整理如下。

    瘀血之名称

    在《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篇中明确指出“瘀血”的名称。对不同疾病出现瘀血的症候时又有不同的名称。

    干血:见于《血痹虚劳病脉证病治第六》“内有干血”、《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此为腹中有干血著于脐下”及《妇女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内有干血,下白物”,由于正气内伤,气血伤残,阴液亏耗,“五劳虚极羸瘦,……经络营卫气伤”则“内有干血”;产妇,气血虚衰,血液干涸而“著”于脐下;妇人“经水闭不利”,“脏坚癖不止”,经水闭结,瘀血内阻,阻于胞宫。可见“干血”都存在着阴营耗损或亏虚的前提,“干血”者,血干而成瘀。

    积:见于《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病治第十一》“积者,脏病也,终不移”,等。“瘀,积血也。”(汉·许慎《说文解字》)瘀血只是“积”的一种类型,血瘀结聚于脏腑脉络,根蒂深固,称为血之“积”,“诸积大法,脉来细而附骨者,乃积也”。

    癥:见于《疟病脉证并治第四》“此结为癥瘕”及《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妇人宿有癥病”,为腹腔内结聚成块的一类病(《中医大辞典》),瘀血淤积成块则为血之“癥”。如疟邪深入血络,假血结于肋下,聚而成块,“此结为癥瘕,名为疟母”。(《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血痹:风邪搏于血脉,血为之停滞(《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肝着:肝气不疏,气滞血瘀,“肝脏气血郁滞,着而不行,故名肝着”(尤在泾《金匮要略心典》)。

    黑疸:黄疸病湿热之邪内陷,血为瘀滞,变为黑疸,“酒疸下之,久久为黑疸”(《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瘀血的病因病机

    张仲景提出的三因病证,瘀血的成因也因此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分析。

    “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四肢九窍,内有血脉相连,邪气由外从皮肤而入,壅塞脉道,必引起四肢官窍的病变,影响血液畅通,形成瘀血,如湿热毒邪由表入血分,血中热毒随肝脉上注于目,热毒积血壅塞于目,故见“目赤如鸠眼”、“目四眦黑”(《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若表卫空疏,腠理不固,感受风邪,风邪搏于血脉,阳气痹阻,血行涩滞而不畅,成为“血痹”,“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经络内连五脏六腑,邪气由经络血脉深入脏腑,瘀血停留,或结聚或成痈,或迫血妄行成便血尿血,则是并由内而起。如疟邪迁延日久,反复发作,必致正气渐衰,病邪深入血络,瘀血积于胁下而成疟母;若饮食不洁,生冷无度,或饱食后剧烈运动,引起胃肠气血津液失常,气血凝滞,营血瘀结,湿热毒邪内聚,肠道经脉受阻而成肠痈;若热毒蕴于肺之脉络,聚结不散,营卫气血受其阻遏,则气聚血壅,“热之所过,血为之凝滞,蓄结痈脓”;若湿热蕴结下焦,下注膀胱,阻于尿路,瘀血阻滞经络,水血相交,血不循经,则小便不利,尿道涩痛,小腹急结,甚至尿中带血等等。

微信搜索“zhongyikong”并关注,每天体验中医之道。
友情提示,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京ICP备14033551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