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在浩如烟海的祖国医学文献资料中,有着大量的医案。所谓医案,实际上就是中医治病的原始记录。在医案内,不仅确切记有病人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地址、发病时间、疾病症状,还如实地反映了医生辨证施治、处方用药的情况,病人服药后的一系列变化、转归、预后,以及医生的学术思想等等。因此,可以说医案是我们祖国医学宝贵遗产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如同医学一样,医案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
中医治病有医案,最早可见于二千多年前的《周礼·夭官》篇,里面写着"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凡帮之疾病者,有疮疡者,造焉,则使医分而治之。岁终,则稽其医事,以制其食:十全为上,十失一次之,十失二次之,十失三次之,十失四为下。"这就很清楚地告诉我们,当时医生治病已经有了关于疾病名称和治疗结果的记录。每到年终的时候,医务长就根据医案所载录的实际情况,来评定各个医生治疗疾病的成绩,然后依据成绩的优劣,确定他们等级的高低,分别给予不同的薪俸。
《周礼·夭官》篇中虽然已经提到有关医案的记载,但尚无医案的具体内容。比较完整、且有一定具体内容的医案,在汉代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中才首次看到。司马迁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篇里,比较详细地记载了公元前2世纪一个名叫淳于意的医家治疗各种疾病的25个医案,也即当时所称的“诊籍”。淳于意是山东临甾人,因当过齐国的大仓长,所以人称“仓公”。他从小喜欢医学,后来拜公乘阳庆为师,深得其术。在从事医疗活动的过程中,他认为治病必须要有记录,这样不但可以检验自己的切脉、辨证、治疗是否确切,而且还可以把这种记录流传后世。因此,淳于意在医案中记有病人的姓名、职业、地址、疾病的表现、切脉、辨证、治疗的情况,以及疾病的转归、预后等等。尤为可贵的是,淳于意不仅记录了治愈的病例,而且还真实地记录了死亡的病例。这里仅介绍淳于意的一个医案:齐王故为阳虚候时,病甚,众医皆以厥(厥ju6决)。臣意诊脉,明为痹(痹b1臂),根在右胁下,大如覆杯,令人喘,逆气不能食。臣意即以火齐粥且饮,六日气下,即令更服丸药,出入六日,病已。
司马迁在《史记》中所记载的淳于意治疗疾病的25个医案,不仅是目前保存下来的我国医学史上最古的、比较完整的医案,就是在世界医学史上,也是现存最珍贵的历史资料。
宋代以前,书籍的流传主要依靠辗转传抄,因此医学文献的整理和著述新书是一项相当艰巨的工作。更况大量的医案卷帙浩繁,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古代医家的医案难以被保存和流传也是很自然的。如汉代的张仲景、唐代的孙思邈等,虽然他们都有著作流传至今,然而完整的医案却没能保存下来。只是在他们的一些著作中还能看得出医案的痕迹。诸如张仲景的《伤寒论·太阳篇》第30条“证象阳且”,《金圆要略·痰饮咳嗽篇》服小青龙汤后的五种变化,药随症转,这些可能都是张仲景原来的医案。
自从宋代活版印刷术发明以后,有力地促进了医学著作的出版和传播,宋代以后的医著大多附有医案。宋代名医许叔微的《本事方》上所载附的医案,楚楚可观。如“乡里有一姓京的人,以卖绳为职业。在他三十岁那年,生了一场病。发病初期仅感到怕冷,稍微有些出汗,脉弱,于是医生就给他服麻黄等药。服药后虽然出了很多汗,但仍发热不退,并且感到心慌、心跳、失眠。后来又出现全身筋肉跳动,讲胡话,神志不清,医生又认为病已有了转化,属于'风病'了,想用熄风的药物来治疗。但许叔微却认为,这些症状的出现,都是因为出汗太多造成的。汉代名医张仲景曾经说过'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大青龙扬,服之则筋惕肉润,此为逆也'。因此只有给予服真武汤才能得救。于是就给以服真武汤三剂,三剂后又给予服清心九,没过几天,病人就完全好了”。在这则医案中,不仅记载有病人的姓名、地址、职业、发病时间、初病时的症状、前医的用药治疗情况及服药后的病情变化,还有许叔微根据古代医家的经验,自己的心得体会,进行辨证论治及治疗后的一系列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