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附:水肿
一、概述
体内水湿运行障碍引起潴留,泛滥肌肤,导致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者称为水肿。现代医学中的心、肝、肾、内分泌功能失调,营养障碍所致的水肿均属此范畴。
本病在祖国医学中记载颇早,《内经》称为“水”,《素问·阴阳别论》篇说:“三阴结谓之水。”说明水肿的发生与肺脾肾有关,并分为风水、石水,涌水。《金匮要略》称为“水气”,按病因脉症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又按五脏的症候分为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元代朱丹溪概括为阴水,阳水两大类,后人根据米氏之说,在阴水,阳水的基础上又作了进一步的补充发挥。
人体水液的代谢,主要依靠肺气的通调,脾气的转输,肾气的开阖,三焦的决渎,从而使膀胱气化畅行,小便通利,保持水液平稀。若外感风邪水湿,或内伤饮食劳倦,造成肺气不宣,不能通调水道,脾为湿困,运化不健;肾气亏虚,开阖不利,膀胱气化失常,均能引起水湿泛滥而成水肿。
二、病因病机
(一)外感风邪 风邪外袭,侵犯肺卫,肺气失于宣降,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风水相博于肌表,发为水肿。
(二)感受水湿 居处潮湿,或涉水冒雨,水湿内侵,脾为湿困,运化失常,水湿内停,泛溢肌肤而成水肿。
(三)内伤饮食 饮食失于调摄,或长期营养不足,脾气受损,运化失职,气不化水,以致水液停聚,而成水肿。
(四)脾肾亏虚:劳倦伤脾,纵欲伤肾,或大病、久病、妇女多产均能损伤脾肾。脾虚则转输无权,肾虚则开阖不利,以致水液泛滥而成水肿。
总之:凡外感风邪水湿引起的水肿,多属阳水,属实证,病在肺脾;内伤饮食,劳倦,纵欲引起的水肿,多属阴水,属虚证,病在脾肾。在病程演变中,阳水不愈,或反复发作,耗伤正气,可转为阴水;阴水复感外邪,引起急性发作,也可转为阳水,或呈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
三、辩证论治
水肿病的辩证,主要根据发病的缓急,水肿的部位,皮肤的颜色,按之凹陷的恢复难易等区别阳水和阴水。
阳水:多为风邪、湿浊相博而致。发病急速,水肿多从头面部开始,而后遍及全身,以上半部肿较为显著,按之凹陷易于恢复。体质平实,面色黄或红;气息粗长或咳喘,身热,恶风,自汗,口苦烦渴,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脉沉数有力或浮滑。
阴水:多为脾肾虚弱所致。起病较缓,逐渐水肿,多为下肢先肿或脘腹胀满,以下半身肿显著,按之凹陷,恢复较慢。体质多虚弱面色苍白,声音低沉,神疲气怯,身寒肢冷,口淡不渴,大便多溏。舌质淡,苔白,脉沉细弦小,按之无力。
(一)阳水证:
1.风水相搏
主证:浮肿先自眼睑开始,继而遍及全身病势发展迅速,尤以面部明显,小便不利,或有恶寒发热,无汗,头痛,四肢酸楚,咽喉肿痛,咳嗽气喘,苔薄白,脉浮。
辩证:风邪袭肺,肺气闭塞,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以致水湿潴留,故小便不利,发为水肿。因风有浮越之性,风水相博,故浮肿先自眼睑开始,尤以面部为明显,邪郁肌表故而恶寒发热,无汗,头痛,四肢酸楚。风热交侵,故咽喉肿痛,水湿停聚,肺失清肃,故咳嗽气喘。苔薄白,脉浮为邪在肺卫之象。
治法;疏风宣肺,清热利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