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肺与肝
肺与肝的关系主要涉及气机的调节。肺气肃降,肝气升发,升降协调,则气机通畅。如果肝升太过,或肺降不及,则会出现肝气上逆,表现为胁痛、易怒、咳逆、咯血等症,即所谓“肝火犯肺”。反之,如果肺失清肃,燥热内停,亦会导致肝失疏泄,气机郁结,出现咳嗽、胸胁胀满、头晕头痛等症。
肺与肾
肺与肾的关系主要涉及津液代谢和呼吸运动两方面。
肾主水,能升清降浊,负责水液的蒸腾气化;肺为水之上源,可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肺肾两脏相互配合,共同维持体内水液代谢的平衡。如果在病理状态下,肺失宣降,或肾的气化失调,均可影响水液代谢,出现尿少、水肿、喘促、喘逆等症。
肺主呼吸,肾主纳气,人体的呼吸运动由肺肾二脏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如果肾气虚损,不能摄纳肺吸入之清气,气浮于上,则会出现呼多吸少,活动后症状加剧的情况。
此外,肺肾二脏之阴液相互资生。若其中之一受损,必会影响另一方面,出现潮热、盗汗、干咳、音哑、腰膝酸软等症。
肝与脾
肝与脾的关系主要涉及饮食的消化和血液的生成、贮藏及运行。脾运化水谷的功能及脾胃升降功能有赖于肝的疏泄功能,而肝又需要依靠脾胃运化水谷精微,提供营养,才能保持疏泄功能的正常。若肝失疏泄,影响脾胃功能,则可见抑郁、胸闷、腹胀、腹泻、便溏等肝脾不和之证。而脾失健运,水湿内停,则可使肝胆疏泄不利,出现黄疸。此外,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且脾主统血,而肝主藏血,两脏均与血液的生理、病理情况相关。
肝与肾
肝与肾的关系主要是精和血之间相互滋生相互转化的关系。肝藏血,肾藏精。肝血需要肾精的滋养,肾精又依赖于肝血的化生。中医称之为精血同源,或肝肾同源。如果肾精亏损,则会导致肝血不足,而肝血不足,也会影响致肾精亏损。此外,肝主疏泄功能与肾主封藏功能之间也是相互制约、相反相成的。如果肝之疏泄与肾之封藏功能失调,则会影响女子的月经来潮和男子的泄精生理功能。
脾与肾
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脾肾二者的关系是先后天相互滋养的关系。脾气的健运,要依靠肾阳的温煦,而肾精也需要脾所运化的水谷精微的补充。脾肾两脏生理上相互滋助促进,病理上互相影响,互为因果。此外,脾可以运化水湿,肾负责气化水液,脾肾两脏在津液代谢方面也是共同起作用的。
治疗方法
治法,即治疗疾病的方法。包括治疗大法和具体治法,常用的治疗大法有、、、、、、、八法。以上八法,根据临床病证的具体情况,可单用、亦可两法或多法互相配合使用,总之以病情需要为原则。如表证兼里证者,常规治法是先解表后治里,倘若表里俱急、内外壅实者,就应表里双解,汗下并用。又如上热下寒,或上寒下热证,单以温法或清法皆不适宜,又当温清二法合用。因此,临床时会出现消补并用、攻补兼施、汗补并用、和下兼施等多种治法,当随症施药。具体治法是对具体病证施行的具体治疗方法。
汗 法
汗法,又称解表法,运用解表发汗的方药开泄腠理,调和营卫,以达到祛除表邪治疗表证的治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即指凡邪气在皮毛肌肤者,皆宜采用汗法,使邪从外解,既可以控制病邪由表入里的转变,又可以达到祛邪治病的目的。所以汗法的适应证为:一切外感表证,某些水肿和疮疡病初起,以及麻疹透发不畅等兼表证者。